能做可口饭菜的孩子:鸿鹄安知燕雀之志
2019-09-10张田勘
张田勘
无论是做鸿鹄还是做燕雀,都既要有遗传因素,也要有环境因素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杭州六年级男生小胖(化名)每天放学回家,都会给家人做一顿可口的晚餐,这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因为从三年级开始他干这事已经3年了。
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做家务,而且做得这么好,不愧为家中的小暖男,但他的父母并不领情,他母亲认为,他毕竟是个六年级的学生,总不能一天到晚钻研烧菜吧。更让其母纠结的是,数学才考了1分,这让父母的脸往哪儿搁。
望子成龙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普遍心理。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不知熨帖了多少国人的内心,但没有人反过来问一句,“鸿鹄安知燕雀之志哉?”小胖如此钻研厨艺,也如此热爱劳动,才上小学就能把饭菜做得这么好,父母、教师和围观者,又怎知他的燕雀之志呢!
无论是做鸿鹄还是做燕雀,都既要有遗传因素,也要有環境因素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即便是很多人都知晓这一点,但还是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当鸿鹄的料,而非燕雀的种。在面对遗传和环境的复杂性时,也有更多的人不理解,为何自己的孩子不是“学霸”,反而是“学渣”。
事实上,不断深入的基因研究结果对这个问题提供了理性的解读。人的智商、身高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等都属于身体性状特征,它们都与遗传有关,但是又并不完全符合遗传规律。
人们与生俱来的基因在智力差异中占了一半以上,大约有数十个到上百个与智力特征有关的基因,也可称为聪明基因。拥有聪明基因固然是幸运的,能成为“学霸”或鸿鹄的几率更高,但是另一方面又隐含不幸,拥有这些基因的人也有大概率患多动症、自闭症、躁郁症、抑郁和精神分裂症,这也是聪明基因的两面性。
从这个意义看,也许是苏轼自我感慨的科学角度的解释: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真正让一个人选择自己的位置的,还是后天环境居多,以及在生活中产生和培养了对哪种事物的兴趣。尽管小胖的数学得1分,但是小胖对食谱看一次就能记住,每天回家钻进厨房就对着五颜六色的食材进行创作,做完饭后产生的喜悦与满足无以言表,这说明小胖并不笨,而且还肯钻研,这也正是一个人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标配。未来小胖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更何况,即便是这样平凡的职业,也可以做到伟大和杰出。
以小胖对厨艺的热爱和痴迷钻研,未来既有可能成为一位杰出的厨师,还有可能为美食增添色彩,把“舌尖上的中国”经营得更加红火,做一名这样的燕雀其实是鸿鹄也难以做到的,但更是社会、职业和人生多样化所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