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表演游戏到戏剧表达

2019-09-10李晓静

山西教育·幼教 2019年9期
关键词:表演区游戏性白骨精

李晓静

表演游戏因其自主灵活、想象创造的特点而深受幼儿的喜爱,表演区也是幼儿园常设区域之一,但在现实教育实践中,教师一直深受“头疼的表演区”的困扰。一方面,没有教师指导的表演游戏,幼儿的游戏坚持性差,游戏水平长时间在原有经验徘徊;另一方面,教师的过度介入,导致幼儿失去游戏的乐趣,表演游戏变成了教师控制下的“表演”。发生在表演区里的幼儿游戏,其游戏行为往往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这给教师在识别和判断幼儿游戏行为时带来了挑战。

我园在以戏剧活动促成幼儿整体性发展的课题研究中,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从师幼共同创造的生动的教学案例中,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很好的启发。

一、表演游戏——三打白骨精

我们想要自己演

升入大班以后,最近午睡前,班里播放的故事是《西游记》。幼儿对《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非常感兴趣,几名幼儿经常模仿孙悟空说话:“吃俺老孙一棒”“好你个妖精”……看到幼儿对这个故事这么感兴趣,教师在语言区里投放了“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盒。连续几天区域游戏的时候,幼儿特别喜欢用故事盒中的卡片进行故事排序,还有的幼儿利用故事盒中孙悟空和猪八戒的纸偶在桌面上“对话”。户外活动的时候,有一名幼儿捡到了一根塑料管子,高兴地大喊:

“我是孙悟空,我有金箍棒!”

“我们家还有孙悟空的面具呢!”

“我们家也有,有猪八戒的面具。”

“我们家还有《西游记》的书呢!”

……

有一名幼儿跑来找教师:“老师,我们可以自己演三打白骨精!”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几名幼儿开始叽叽喳喳地商量,明天要带什么东西来幼儿园。

解析:“故事”往往是引发幼儿表演的源泉。《西游记》这个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深深吸引幼儿,是因为故事中虚构、想象的特征,符合大班幼儿这个时期“异想天开”喜欢幻想的特点。故事中师徒四人明显的个性差异充满了角色冲突,让幼儿感到惊奇、刺激,萌发了想要自己表演这个故事的兴趣。

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这是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游戏的主要特点。因此,在幼儿园里把歌舞表演、走猫步、模仿模特等表演当作表演游戏的现象,是对表演游戏概念的一种误解。

道具很忙,玩得很嗨

幼儿从家中带来了孙悟空的面具、金箍棒、猪八戒用的耙子。

到了区域游戏的时间,有5名幼儿迫不及待地来到表演区,分别找道具装扮了自己。有2名幼儿决定演唐僧和白龙马,不一会就一个趴在地上,一个骑在背上玩起了“骑马”,拿着“金箍棒”的幼儿和拿着“耙子”的幼儿开始嬉笑着“对打”。

第二天,几名幼儿在开始玩之前先分配好了角色。一个女孩决定扮演妖精,她选了一块纱巾披在身上,然后打开了一把雨伞扛在肩上。扮演孙悟空的幼儿对“唐僧”说:“我给你画个圈,你在里面别出来”,边说边用手中的金箍棒围着两名幼儿在地上画了个圈。圈画好以后,三个人都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2名幼儿又开始在教室里玩起了“骑马”的游戏。其他几名幼儿看见后,也开始“骑马”。大约20分钟后,“骑马”累了的幼儿躺在地板上聊天。

解析:幼儿第一次自发的表演,虽然萌发了要“演”的意愿,但他们并没有关心“演”,兴趣只集中在材料和道具上,幼儿之间的语言互动与剧情也没什么关系,更多的交流集中在谁演什么,用什么道具。幼儿好奇心强,当新的材料或学习媒介出现时会被吸引,幼儿会对材料和道具展开探索,这一过程满足了幼儿对材料感知和自主游戏的需求。

第二次表演中,幼儿的游戏行为虽然出现了短暂的讨论,但并没有持续。幼儿此时更满足于自己的游戏性体验,还没有形成演什么(具体情节)、怎么演,没有建立“剧”的意识,因此也不能达成有计划、有目的的表演,此时幼儿的游戏表现处于嬉戏性游戏阶段。

现阶段幼儿遇到的问题是,虽然知道了“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但是让他们用语言、身体动作去表现这个故事是存在困难的。如果没有教师的进一步支持,幼儿在满足了自己的游戏性体验后,兴趣就会转移,关于“表演”的事情也会不了了之。

没意思,我们想要一个剧本

游戏区结束后,教师和幼儿进行了讨论。

教师:你们今天演得怎么样啊?

幼儿:不好。

教师:为什么不好?

幼儿:太乱了,没意思。

幼儿:我还没穿好就上场了。

幼儿:大家都自己演自己的。

幼儿:我说完了,张一鸣也不接着我的往下说。

幼儿: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啊。

教师:那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幼儿:演之前,大家得商量一下。

幼儿:我们应该有个剧本,大家得照着演。

解析:教师与幼儿的这一次讨论,引发幼儿思考“自己演得怎么样”,是非常必要的支持策略。提问、讨论可以引发幼儿对问题的聚焦,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讨论,幼儿自己发现,这样乱哄哄的不行,觉得“没意思”,因而萌发了“大家得商量”“应该有一个剧本”这样的新想法。这一新想法,为接下来的游戏预设了方向。

幼儿主动学习的发生往往是来自他们自己的经验反思,同时,反思性经验建构还可以促成幼儿的深度学习。

故事中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教师和幼儿围绕“故事中都有誰?”“他们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他的性格怎么样?”展开讨论。

教师:你们觉得孙悟空是什么样子的?

红豆:孙悟空的头上有紧箍咒,他手里还拿着金箍棒!

石头:孙悟空穿虎皮围裙。

赡赡:咱们班有虎纹的布,可以缝一个虎皮裙。

马鹤:孙悟空还带围巾呢,可以用纱巾给他当围巾。

张益铭:他还有火眼金睛,能看出妖精。

教师:那你们觉得他是什么性格?

辰辰:孙悟空做事情很着急。

教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很着急?

辰辰:他每次都跑在最前面,看见妖精总是着急打!

希希:孙悟空很聪明,他画一个圈不让妖精进来。

豆豆:他看见妖精总是要皱紧眉头,说明孙悟空爱憎分明。

……

分析了师徒四人和妖精的外形特征及性格特点后,教师和幼儿再一起讨论提炼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这个故事里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幼儿:白骨精先是变成村姑,又变成老太太,最后变成老头骗唐僧,但是都被孙悟空打死了!

幼儿:因为孙悟空火眼金睛能认出妖精,唐僧是肉眼所以认不出来。

教师:这个故事很长,如果我们把它分成段,你们觉得可以分几段?

幼儿:可以分成三段。

教师:为什么?

幼儿:因为是三打白骨精啊!打了三次,就分三段!

幼儿:对,白骨精变村姑、白骨精变老太太、白骨精变老头!

之后的几天,幼儿在美工区把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画了下来。区域分享的时候,幼儿很喜欢讲自己画的故事,教师记录了幼儿的讲述,并把文字贴在画背后,形成了“白骨精变村姑——白骨精变老太太——白骨精变老头”的三幕剧本。

解析:这个环节教师的支持策略是通过讨论将话题聚焦,引发幼儿对人物外形和特点的关注,对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的刻画,是幼儿对故事的深度感知,是表达和表现故事的前提。绘画表征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还能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通过绘画、讲述,促使幼儿创编形成了一个有图、有话的“剧本”,是幼儿对故事的二度创作。“剧本”是幼儿之间达成的一个共识,确立要演什么,提炼出关键的故事情节,帮助幼儿建立一条大家约定的表演“线索”,相当于幼儿的表演计划。

“解说式”——照着剧本念

有了剧本,表演区又开始了第三次表演。5名幼儿分配了角色之后,大家觉得应该有一个山洞。幼儿把挂衣架搬到表演区中间,约定每个人都从衣架中间钻出来。表演开始了,师徒四人从“山洞”中钻出来,然后开始按照剧本中的对话,“唐僧”和“孙悟空”解说式的完成了对话,表演结束了。猪八戒和沙僧站在原地,有点不知所措。

幼儿的表演结束后,教师先组织幼儿观看了三打白骨精动画片和真假美猴王的京剧表演片段,然后又播放了幼儿自己在表演区的表演。

教师:你们觉得自己演得怎么样?

幼儿(演孙悟空):我觉得我演得不好。

教师:哪里不好呢?

幼儿(演孙悟空):我本来打算出来的时候蹦蹦跳跳的,但是我一紧张就给忘了。

教师:你打算怎么样蹦蹦跳跳呢?

演孙悟空的幼儿站起来,用两只脚跳交替着单脚演示了一遍。

教师问其他的幼儿:你们觉得他这样表演可以吗?

幼儿:嗯,这样好,这样就像孙悟空了,因为孙悟空是一只猴子。

幼儿:你还可以把手里的金箍棒转一转啊,这样就更像了!

扮演孙悟空的幼儿表示愿意接受大家的建议,并且提出来想重新再演一遍。

扮演孙悟空的幼儿主动提出来明天要重新再演一遍,并且邀请其他小朋友明天来观看。第二天,幼儿早早做好表演的准备。师徒四人出场,“孙悟空”钻过山后,两只脚跳着交换重心,然后左手搭在额头前,右手转动着“金箍棒”。

解析:教师采取的支持策略是“录像反馈”和“对比发现”。通过回放幼儿自己的表演过程,幼儿可以观察自己的表现,比较自己的表演和真正的演員之间的差距,进而主动反思如何自我改进。在幼儿的第四次表演中,我们明显看到了幼儿改进了自己的动作,想要让自己的表现更贴近人物和故事情景。

在这一次表演中,幼儿对故事中人物和自己的动作、语言的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表演停留在完成“解说式”念台词,语气平淡、表情单薄,此时幼儿的表演处于一般性表现阶段。

制作服装和道具

第四次表演结束后,作为观众的幼儿提出了看法和意见。

幼儿:我觉得孙悟空演得挺好的。

幼儿:我觉得孙悟空应该跳得再快些,因为他是一个急脾气的猴子。

幼儿:我们看不出来谁是唐僧,谁是猪八戒。

教师:那你有好的建议吗?

幼儿:应该给唐僧做个帽子。

幼儿:猪八戒的嘴巴长,可以做一个长嘴巴戴着。

幼儿:他还应该有个大耳朵。

听了其他小朋友的建议,幼儿决定为每个人物制作服装和道具。 制作唐僧帽的幼儿,在语言区找到唐僧的指偶,然后照着指偶上的颜色,在美工区选择了材料,为确保帽子上每一个三角一致,几名幼儿采取了用一个三角形印制的方法,进行裁剪。小可和冰冰在表演区找到一块亮晶晶的布做唐僧的袈裟。石头用无纺布做了一个紧箍咒,赡赡和豆豆在美工区用虎皮纹的布给孙悟空缝了一个围裙。马鹤找来了一条蓝色的纱巾给孙悟空做围巾。天天用一次性纸杯贴上无纺布给猪八戒做了一个鼻子,成成在户外找到两片大树叶,用丙烯颜料涂上了颜色,制成了猪八戒的两只大耳朵。添添用一块黑纱作为猪八戒的衣服,还把自己的衣服撩起来说:“我的肚子露出来就更像了!”

在表演区幼儿的带动下,全班幼儿都开始寻找材料为演员制作道具,有的幼儿还请来爸爸妈妈帮忙。

解析:制作服装、道具的过程,也是幼儿与材料和同伴互动的过程,是艺术、设计、表征、想象的综合活动。幼儿在为演员制作服装道具的过程中,是对人物特点的又一次理解。设计、制作道具的过程,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相互协商、讨论、寻找办法,自我建构新的经验。问题就是扩展幼儿经验、整合学习的契机,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关于图形、数学、测量、美术等多种经验的综合建构,有利于幼儿的整体性发展。

没有弯腰的老奶奶

有了服装和道具,幼儿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第五次表演。这一次,他们打算到大厅的小剧场表演,这样可以请更多的观众来观看。表演结束后,来观看表演的幼儿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幼儿:你们出来以后都挤在一起了,都看不见演员了。

幼儿:唐僧一直背对着观众。

幼儿:沙僧的声音太小了,听不清他在说什么。

幼儿:老奶奶出场的时候没有弯着腰走路,不像老奶奶。

扮演老奶奶的幼儿:我弯腰了!

幼儿:你没有!

两名幼儿争执了起来。听到了幼儿的争执,教师建议可以一起看看自己演的录像。播放完录像后,扮演老奶奶的幼儿不说话了,提“意见”的幼儿指着视频说:“你看,你低头了,但是你没弯腰!”其他幼儿也觉得老奶奶的腰应该再弯一些,走路还要再慢一些。教师问扮演老奶奶的幼儿:“你能接受大家的建议吗?”“谢谢!”这一次,演老奶奶的幼儿点了点头,表示接受。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什么样的动作才能更像这个人物”,幼儿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甚至起身边说边做动作,教师则请幼儿比较哪个动作接近故事中的人物。

解析:通过上面的片段,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可以围绕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展开讨论,也完全能通过讨论、互相评议,创编出人物的动作和情绪,并不断地自我改进。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教。教师教幼儿动作,只会限制幼儿的想象与创造,其结果只能是机械地执行教师的表演指令,而非幼儿自己创编。

演员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发现了新问题:“大家挤在一起”“背对着观众”“不知道站在哪里”。这些问题说明幼儿还没有建立起“演员”和“观众”的关系,即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头脑中还没有形成“舞台”的空间概念。

我是舞台调度师

参与表演的幼儿听取了观众的意见,也觉得大家每次都出来挤在一起不太好。

演孙悟空的幼儿:有时候还会被道具碰到。

演唐僧的幼儿:猪八戒总是堵着我,我脸上的表情观众看不到。

教师:为什么大家总是会挤在一起呢?

演猪八戒的幼儿: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儿。

教师: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幼儿:我们在地上贴上一些记号吧,演员出来的时候就站在这个记号上。

幼儿:可是演员也不能一直站在那个记号上不动吧?

教师:怎么能让演员记住自己的位置和线路?

幼儿:我们跳房子的时候地上有格子,在地上画上格子,演员就能记住自己应该从哪个格子走到哪个格子。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在表演区的地上用即时贴贴了一个六宫格,然后给每个格子编上号。

为了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建立“舞台”的空间概念,教师设计生成了一节集体教学活动——“我是舞台调度师”。每一位幼儿都可以在一张绘有六宫格的纸上,想象和设计每一位演员的出场和走线位置,并用符号标记出来。设计完之后,幼儿分组讲述了自己的设计图。幼儿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人物,有的幼儿还用箭头表示演员上场和下场的方向。

解析:“我是舞臺调度师”这个活动,引发了幼儿思考演员之间、演员和舞台之间、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幼儿在设计演员走线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演员之间的关系,谁站在哪里更合适,怎样的位置就能让观众看得更清楚。这一活动有效地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形成和建构了一个抽象的舞台,发展了幼儿的空间知觉和符号表征能力。请幼儿讲述自己的设计,能促进其语言表述能力、逻辑思维的发展。

声音应该不一样

幼儿准备进行第六次表演。这一次,在演出之前,幼儿商量了谁应该站在哪里,约定要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走。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教师:今天,大家觉得演得怎么样?

幼儿:我觉得这次演得挺好的!

教师:你觉得哪里好?

幼儿;谁都没有挡住谁啊!

幼儿:我觉得猪八戒这次走路的时候,挥一挥耙子,比上次演得好。

幼儿:可是我觉得声音有点平。

教师:怎么有点平呢?

幼儿:就是没有感情,大家的声音听起来都一样。

教师:那你觉得声音应该怎么不一样呢?

幼儿:猪八戒说话的时候,声音应该低沉一些,就这样(幼儿边说边压低声音说话)。

幼儿:老奶奶的声音应该哆哆嗦嗦,因为她很老了,出来找女儿又很着急。

解析:从幼儿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幼儿第一次开始关注声音。这反映出幼儿开始有了“生动性”表现人物的意识。幼儿并没有在游戏的一开始就注意到声音,而是经历了先关注道具和材料,再关注人物说什么,然后是做什么动作,最后才关注声音。一开始,幼儿并没有意识到声音与要表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在演自己。幼儿开始关注声音的表达,标志着幼儿的表演在经历了嬉戏性表现阶段、一般性表现阶段之后,开始向生动性表现迈进。

表演区里每天都有幼儿来排演“三打白骨精”。每次表演完,开始是教师带着幼儿一起讨论、总结和发现问题。到后来,不再需要教师的带领,幼儿自发地当起了导演,领着大家一起讨论改进的办法,表演完以后要讨论成了表演区的惯例。

到了毕业典礼演出的这一天,舞台上跳着走路、抓耳挠腮的孙悟空;颤颤巍巍、声音哆哆嗦嗦的老太太;哼哧哼哧、挥舞耙子的猪八戒;尖声细气、恶狠狠的白骨精……幼儿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台下阵阵掌声。

二、幼儿表演游戏的发展规律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幼儿的表演游戏是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做为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幼儿表演游戏的发展规律,每一个阶段对幼儿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嬉戏性表现阶段 在这一阶段,幼儿更多的表现出嬉戏性游戏行为,兴趣被材料和道具所吸引,沉醉于和同伴的自由嬉戏中,有充分的游戏体验。嬉戏性交往作为幼儿表演游戏自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构成因素,是幼儿对表演游戏的多样性探究,具有重要价值。

一般性表现阶段 幼儿的一般性表现虽然不是表演的理想状态,但是幼儿关注人物、情节,关注故事发生线索的开端,它是幼儿独立开展表演游戏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生动性表现的基础和过渡,不能省略。

生动性表现阶段 进入生动性表现阶段,幼儿最显著的发展是开始表现“别人”,开始关注表现角色的内心情感,语言、语气、音调更具有生动性,能做出符合人物情绪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动作。生动性表现,是从嬉戏性表现和一般性表现铺垫而来的,因为充分的感知是表现和表达的前提。

三、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和组织原则

从幼儿表演游戏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的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表演性”“整合性”的特点。教师在观察、识别和指导表演游戏时要把握这些基本特征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需遵循以下原则:

1.重视游戏性与表演性的有机统一

刘焱教授在《儿童游戏通论》中指出,正确地处理好“游戏性”与“表演性”的关系是教师在指导表演游戏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游戏性”是先于“表演性”的,教师要避免重表演、轻游戏的现象。 “表演性”和“游戏性”之间并不矛盾,在“三打白骨精”的案例中,我们就看到教师把它们很好地交融在一起。“游戏性”应当是基本的,它贯穿和体现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表演性”则是在“游戏性”的体验中逐渐提高和完善的,由一般性表现向生动性表现发展的。

2.支持幼儿的一般性表现向生动性表现发展

幼儿表演游戏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如果放任没有介入,幼儿的表演游戏很可能长时间停留在嬉戏打闹的状态,不会产生想“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表演游戏也就很难得到持续。教师的指导也不能是简单的“说”和“告诉”,而是通过引发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讨论、提问、协商、评议等方式促成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推动幼儿在反思性经验建构的过程中游戏水平越来越高。

3.关注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喜欢幻想、充满想象的时期,教师要保护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和源泉。要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自由与宽松的环境、协商与合作的师幼关系,给幼儿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和主张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以“对不对”“像不像”“好不好”来评判幼儿。教师要给予幼儿鼓励、支持幼儿的想法,不要对幼儿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以成人的视角评判幼儿,让幼儿产生畏难情绪。

4.挖掘学习潜能,支持幼儿经验的扩展和整体性建构

表演游戲不能被狭义地限制在语言教学领域中,要重视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与“语言”无关的问题和兴趣。研究表明,以故事为基础的表演游戏具有丰富的教学潜能,幼儿不仅可以学习“语言”,还可以扩展到科学、数学、社会、艺术、情感等多个领域。幼儿整体性发展的特点和对“有意义学习”的需要,要求教师在表演游戏的指导中要具有综合、整合的意识,有促进幼儿的整体性发展的意识。

总之,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表演性”“整合性”的特点,会经历一个由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幼儿的整体性经验建构,从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再到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持策略出发,让“头疼”的表演区游戏不再头疼,让幼儿园的表演区里不再只是唱歌跳舞。

猜你喜欢

表演区游戏性白骨精
以“游戏性”的方式开展小学美术教学
从表演区游戏中反思教育行为
小导演诞生记
幼儿园表演区游戏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园表演区的创设与指导
我是白骨精
浅析游戏性幼儿舞蹈教育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浅谈班级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