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探索形成文旅融合发展“八大模式”

2019-09-10

一带一路报道 2019年4期
关键词:特色文化产业转型文旅融合

摘要:成都市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坚持以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按照“文化为旅游赋能、旅游为文化塑形”总体思路,根植特色文旅资源优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形成了具有成都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八大模式”,为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Abstract: In the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Chengdu insists on the main line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ourism supply side, follows the general idea of "culture empowers tourism and tourism shapes culture", takes root in the advantages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nd tourism resources, innovates the mechanism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explores and thus forms the "8 mode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with Chengdu’s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ve provided strong support to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and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ty that fully reflects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关键词Keywords 文旅融合 产业转型 特色文化

代表案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北湖熊猫国际旅游休闲区、中法大熊猫生态创意产业园等

融合路径:一是产业链条植入。深度挖掘大熊猫文化内涵,全面拓展外延,依托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熊猫文化IP研发中心等实体,在科学研究、国际交往、创意生产等方面实行“文化搭桥、旅游嫁接”,将文化元素植入旅游链条,推动文旅产品开发,实现大熊猫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全链融合、闭环运行。

二是文化实体赋能。对大熊猫文化实体及产品进行科技包装和赋能,通过打造大熊猫文化艺术聚落,建设熊猫高科技全息体验馆、熊猫客栈、熊猫美食街,引入“熊猫(PANDA!)秀”大型科普剧目等,推动科技时代背景下大熊猫文旅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三是市场范围拓展。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整合国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中法成都大熊猫生态创意产业园(熊猫星球)、熊猫国际艺术中心等集群发展,高规格打造国际“熊猫之都”,形成大熊猫文旅国际融合、文化世界共享的总体格局。

代表案例:都江堰、青城山等

融合路径:一是提升景区品质。以世界遗产文化为内核,通过高标准高品质打造“5A+”级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修建现代高科技治水博物馆、道教博物馆、李冰纪念馆等配套旅游综合体,推动都江堰放水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创建全球顶级旅游IP。

二是融入生态理念。以生态价值为切入点,延伸世界遗产文化产业链,充分利用都江堰、青城山特色生态资源,保护和建设形态优美、特色鲜明的川西林盘核心示范区,把都江堰精华灌区打造成为世界农耕和灌溉文明的国际游学营地。

三是衔接功能布局。落实绿色生产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错位布局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影视创作、高端演艺、产品设计等,强化旅游主导三产协调发展。

代表案例:战旗村、三圣花乡、天府花溪谷等

融合路径:一是盘活内部资源。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坚持以美丽田园为韵、以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为魂,积极发展体验农业,打造特色休闲农庄,培育文化旅游民宿,推出“乡村旅居”品牌,推动乡村旅游由观光为主,向商贸、文创、休闲、体验和度假“多位一体”转变。

二是引进外部优势。依托乡村特色文脈和遗址遗迹,引入艺术家和时尚精英等“新村民”,借助专业公司的资金和管理团队,建设特色田园村落,开展创意开发经营,推动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打造“田园文化+文创基地+乡村旅游”样板。三是培育特色载体。根据不同客源市场需求,推出赏花(春)、避暑(夏)、养生(秋)、玩雪(冬)四季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利用花木生长和假日经济,举办大地艺术节、诗词歌会等特色乡村文化节庆活动,包装策划一批“乡村礼物”系列文旅产品,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美誉度。

代表案例: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平乐古镇等

融合路径:一是优化古镇布局。按照“一镇一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业态丰富、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通过提升洛带、白鹿、街子、安仁、平乐等音乐小镇,建设青城山、花水湾等康养小镇,规划向峨、龙池、葛仙山、官仓、人和运动小镇等,错位布局天府古镇资源,建好建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载体。

二是完善古镇规划。以古镇特色、乡村民俗、田园风光、休闲农庄为主要内容,实行“镇、村、城、河”统一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整体融合,打造与古镇建设精准匹配、与古镇功能有机融合、彰显古镇特点特色的文旅项目和空间,促进古镇产业、功能、品质和魅力提质增效。

三是拓展古镇内涵。通过建设“文创硅谷”“西部瓷谷·陶工户文创基地”等平台,融汇动漫、AI、雕塑艺术、森林运动等新业态,吸引影视、设计、艺术创作、表演等文化企业集聚,形成“研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一体化营销模式,延伸古镇文创产业链,培育古镇文旅发展新动能。

代表案例:金沙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等

融合路径:一是创新文博科技。开展科技文博试点示范,注重科技成果在文博领域的推广应用,充分运用数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建设数字文博、虚拟文博、智慧文博等设施,将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融入博物馆标识系统、解说系统和馆藏保护与开发中,延伸博物馆物理空间,扩展受众群体,打造有创意、有内涵,人性化、互动性、吸引力强的高科技现代化博物馆。

二是拓展文博形式。推行文博品牌培育计划,通过举办三国文化论坛、金沙考古挖掘論证会、杜甫诗词专题报告会等高端会议论坛,开展“金沙太阳节”“诗圣文化节”“夜游武侯”等节庆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化旅游学者参与,为游客创造文博旅游新体验新惊喜。

三是开发文博产品。建立文博产品市场化开发营销机制,立足博物馆优势,引入优质开发营销市场主体,将文博元素融入纪念品、游戏、动漫、影视中,设计开发彰显内涵、实用性强的文博产品,丰富天府古迹文化的标志性表达。“太阳神鸟”系列产品享誉世界,Q版杜甫鼠标垫、“金沙之光”小夜灯、青铜面具饼干等深受国内外青少年游客喜爱。

代表案例:成都远洋太古里、宽窄巷子、锦里等

融合路径:一是精心规划设计。选取成都著名的历史景点,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引入现代时尚的消费品牌集聚发展,打造巴蜀文明与都市时尚交相辉映的城市景观,在增加历史街区时尚气息的同时,赋予街区新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二是创新运营思路。以互联网思维打造历史景点和时尚街区,从销售导向转换为流量引导,通过寸土寸金的商业繁华地,为游客提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低密度公共空间,将高质量的景观环境、艺术收藏与游客共享,积累街区人气,增强游客“粘度”,提升消费体验。太古里、宽窄巷子、锦里已经成为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网红经济”为拉动时尚街区消费发挥了重要“催化”作用。

三是差异化精准定位。根据商圈特征,对街区风格进行差异化精准定位。宽窄巷子的“巴适”安逸,太古里“快里”的畅快淋漓、“慢里”的悠闲舒适,锦里的怀旧与草根等,从不同侧面展示成都城市文化性格与休闲理念,打造出风格各异、品位高端的历史文化精品系列街区,形成错位竞争、协同发展格局。

代表案例:东郊记忆、浓园国际艺术村、西村创意产业园等

融合路径:一是集聚文创产业。以园区和楼宇为基础,对废旧工业遗址、老旧厂房等进行创意化改造,注入文化元素,构建东郊记忆、浓园国际艺术村、西村创意产业园等文创产业集聚区,打造当代文化与艺术产品生产的城市基地,形成工业遗址“腾笼换鸟”、城市创新转型的新地标。

二是联动关联行业。以大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文创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带动相关行业联动发展。依托成都传媒文化中心、龙湖东村新媒体产业园等项目,推进文创产业与传媒行业联动发展;依托成都市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文旅领SHOW创意设计园等项目,推进文创产业与创意设计行业联动发展;依托成都东郊音乐公园、大魔方文化娱乐综合体等项目,推进文创产业与演艺娱乐行业联动发展。

三是引进高端人才。在东郊记忆、浓园国际艺术村、西村创意产业园等园区,聚集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家工作室和各类艺术机构400余个,蓝顶艺术区聚集艺术家300多人。在平面设计、东西绘画、家居艺术、视觉影像、主题摄影等方面,积极引导知名艺术家、创作人深度合作,大力提升成都文创质量和层次,聚集人才助推产业发展。

代表案例:欢乐谷、国色天香、松鼠部落等

融合路径:一是精选文化主题。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民族文化、科普文化等的挖掘和与亲子文化的融合,通过建设国学教育、经典童话、部落探险等文化主题园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游玩诉求,在培养孩子探索欲求知欲的同时,加深家长与孩子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互动。

二是完善要素配置。优先规划完善文化主题园区周边基础设施,升级交通环境,开发与主题公园、亲子旅游配套的特色商业产品,设计、出售具备独特知识产权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不断创新亲子游艺游乐产品,全方位推动“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合理配置,为园区持续吸引游客、创收增收提供硬件支撑。

三是丰富体验形式。通过综合运用主题场馆、主题影视、主题演艺、主题商品、主题酒店等,设置机动类、光影类、无重力类、科普类、乡村类、动物类等亲子游乐体验项目,配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影视互动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适合全年龄段游客的全方位体验乐园。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产业转型文旅融合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