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静态呈现到动态参与

2019-09-10仝磊杨伦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

仝磊 杨伦

【编者按】班级文化墙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发出教育者的声音”已经成为多数班主任的共识,美观的、色彩搭配均衡的、蕴含丰富教育教学思想的班级文化墙已经成为班级的“标配”。为了进一步发挥班级文化墙的育人功能,帮助一线班主任更加深入地认识与理解班级文化墙的文化特质,本栏目刊发了3篇文章,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班级文化墙的内涵特征、设计理念、创建路径、指导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以飨读者。

【摘 要】班级文化墙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研究者与一线班主任的不懈努力,在内容与编辑上不断丰富,以求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但目前,班主任对于班级文化墙的关注多停留在它的“静态呈现”层面,没有清晰地认识和理解班级文化墙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即它是一种源自师生的共同参与、处于动态生成中的“文化”。为此,班主任需转换视角,关注班级文化墙的创建过程,觉察并抓住过程中的教育契机,让班级学生在创建文化墙的过程中收获成长。

【关键词】班级文化墙;文化建设;师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1-0050-04

【作者简介】1.仝磊,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2.杨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

一、对班级文化墙的历史考察

对班级文化墙的历史考察需要从教室黑板报说起,因为最初班级文化墙主要是以教室黑板报的样式存在的。黑板报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在“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的引领下,黑板报成为基层组织的重要宣传媒介。据统计,1946年的山东省解放区有黑板报18532处[1]。在此背景下,革命根据地的中小学师生也广泛参与到黑板报的创作当中,学校会专门设立黑板报通讯小组,这是中小学师生与黑板报的第一次联系。但是那一时期黑板报的主要目的是宣传革命思想,凝聚广大民众的力量参与革命,黑板报多出现在乡村、工厂之中,学校黑板报在黑板报体系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随着教育的普及、中小学校的普遍建立,由校园黑板报和班级黑板报组成的学校黑板报,逐渐改变以往的边缘地位,成為黑板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教室黑板报的内容与编辑样式不断变化,其内容从教室的后黑板拓展到内外墙壁,逐渐构成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文化墙。

1.班级文化墙的内容。

班级文化墙主要由文字与图画组成,从名家思想、时事新闻到生活故事,班级文化墙的内容丰富多样,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班级文化墙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班级文化墙的内容。当前,班级文化墙的功能定位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宣传教化的工具。大到国家层面的政治思想、民俗,小到学校班级层面的规章、班训等,其中政治宣传教化的功能最为重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教育者的重大任务。因此,在建军节、国庆节等政治性节日以及革命领袖的诞辰、建国周年纪念日等政治性时间节点,学校基本会要求班主任组织学生创编相对应内容的黑板报;二是作为学生个性表达的平台。这一功能指向加快了班级文化墙富于变化的进程,班级文化墙呈现的内容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与所处的时代特点。比如小学班级文化墙会有学生合作创作的小猪佩奇图案,而高三年级的文化墙会有励志标语与时事评论等内容。除此之外,班级文化墙的功能定位还有榜样示范、生活记忆、文化陶冶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设计有学生荣誉区、活动照片区、诗歌散文区等。当然,这些内容并不是单独地呈现,而是在一个整体的设计理念下有层次地、相互关联地呈现出来,成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班级文化墙的编辑。

为满足学生班级生活的需求,班级文化墙的编辑也不断丰富起来,在编辑的周期、美术编辑的特点与编辑人员三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第一,班级文化墙的编辑经历了从时间固定、长周期到时间不定、短周期,甚至没有周期的转变。班级文化墙的编辑不再局限于开学阶段,还发生在民俗节日前后、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时,班主任与学生对文化墙的编辑开始有较大的自主权,一个班级事件或学生一个新颖的想法都可能引起班级文化墙的重新编辑。第二,班级文化墙的美术编辑逐渐摆脱色彩单调、图案样式简单等特点:色彩方面,形成以“红、黄、蓝”为主的三大色系,并依据不同的主题,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图案中不仅有现实生活中的景象,还有虚拟网络中的卡通人物。第三,参与班级文化墙编辑的人员从个体、小群体向班级全体成员转变。以往,班级文化墙的编辑工作只是班级文艺特长生的事情,现在,在追求整体美感的同时,所有学生都可以“写一写”“画一画”“贴一贴”。总之,班级文化墙编辑方面的这些变化源于教育的发展,源于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进步。作为教育实践的班级文化墙编辑得益于这些变化,也彰显着这些变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正不断渗透其中。

3.班级文化墙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与编辑的丰富体现了班级文化墙发展的良好趋势,美观的、色彩搭配合理的、蕴含教育教学思想的、展示学生成果的班级文化墙成为一线班主任的普遍追求,即他们更多关注班级文化墙完成后的呈现,这种认识也受到以功能为指向确立班级文化墙内容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际上,当班主任把关注点仅仅放在班级文化墙的“静态呈现”时,就已经大大削弱了班级文化墙的育人功能。说到底,这是由于班主任对文化、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墙内涵的认识不足,班主任与班级学生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在班级文化墙建设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师生情谊与同伴友谊的形成,以及所经历的失败与坚持等情感体验,而这些才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涵。如果班主任能够有意识地在班级文化墙建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引导,班级文化墙对于他们来说就不仅仅是几面冷冰冰的墙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班级文化墙“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对于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为什么有些班主任“照葫芦画瓢”,模仿优秀班级的文化墙,却达不到同样的效果。因为文化的背后是“人”,而作为班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墙的背后同样是“人”——班级师生。在这个意义上,班级文化墙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呈现”,相反,它是“动态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

二、班级文化墙的内涵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指出:“真正的文化是具有内在的生命力的,它通过自己的有机生长和盛衰变化来展示人的丰富的生存状态,来不断超越给定的文化形态,推动历史的演变。”[2]在他看来,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它的生长变化与“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因此,班级文化是一种有机的生成,是在班级建立后,班级全体师生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班级成员共同认可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不断生成。那么,班级文化墙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怎样的内涵?

1.依附于实体的墙。

班级里的墙,包括后黑板与教室的内外墙壁。人为地、有目的地在这些墙上添加上文字和图案,便形成了班级文化墙,离开了后黑板与教室内外墙壁便不存在班级文化墙。因此,这时讨论的是班级文化墙物理意义上的存在,这也是很多人对于班级文化墙最基本的认识。

2.蕴含“文化”的墙。

班级文化墙蕴含“文化”的特征,而让实体的墙蕴含“文化”有两种方法:其一,将“文化”的东西搬到墙上,这是在实践中进展较好的,班级师生都很擅长做这样的事情。其二,师生共同参与,在墙上创造出“文化”。比如,教室的墙壁上有一则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这并不意味着诚实守信已经获得了全体学生的认可,成为班级成员的基本信念与行为规范。实际上,这时候,班级文化墙仅作为一种静态呈现着这一文化,至于能不能与学生产生对话,产生怎样的对话,这就要看它是不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即师生是否参与故事的选择与制作的过程,并对“诚实守信”有所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发出教育者的声音”,这只说出了文化墙的一方面意义,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能有学生声音的回响。二者结合后,班级文化墙不仅能“说话”,还能说到学生的心里去,引起学生的回应。因此,班级文化墙蕴含的“文化”必须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并处于动态生成中。

“动态生成”指班级文化墙不是完成的、静态的作品,也不是静态呈现着“文化”,它的动态生成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班级文化墙的创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设计理念的确认,到民主评议商讨、人员分工,再到材料购置、内容的选取与编辑、文化墙的维护等,这是一个复杂的创建过程。第二,班级文化墙会安排“留白”,以供新的内容、新的想法不断融入,这样来看,班级文化墙是动态的,总处于未完成中的。第三,班级文化“旧墙”与“新墙”的不断更迭。班级文化墙的更替需考虑班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班级生活的需要与班级文化的样态等。

三、师生共创班级文化墙的路径

1.确认班级文化墙的设计理念。

确认班级文化墙的设计理念是师生共同创建班级文化墙的第一步。第一,设计理念要依据国家、社会与学校对于学生培养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与需求,以及班主任自身对于班级文化与班集体建设的规划与设想来确立。第二,设计理念可由班主任初步拟订,师生商议,集思广益,共同确立。第三,设计理念需符合师生对于美的追求,有助于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与优秀班集体的建设。

2.引导学生民主协商与分工合作。

全体学生参与创建班级文化墙,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怎么办?很显然,有时候仅依靠学生可能难以顺畅地解决问题,需要班主任做“平等中的首席”,即协商的组织者、讨论的参与者、评价的实施者,确保学生的合理意见得到表达与支持。另外,全体学生参与创建班级文化墙还涉及学生分工问题,班主任在指导具体的工作安排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意愿,还要善于发现个别学生的特长,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有待发展的能力,主动进行培养。

3.抓住教育契机,引领学生发展。

班级文化墙的创建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复杂的过程,其中必然会出现各类大大小小的事件,优秀的班主任总善于觉察这些“毫不起眼的”“荒唐的”“令人头疼的”事件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及时给予学生教育影响。因此,班主任要改变对于班级文化墙“静态呈现”层面的关注,转变視角,关注班级文化墙创建过程中的各种教育契机,切实引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龙.中小学教室黑板报编辑文化探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8.

[2]江红.班级文化发展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
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的认知与实践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分析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