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特色资源的主旋律,谱写学前教育的新篇章
2019-09-10陈丹丹
陈丹丹
特色资源在学前教育中的合理应用一直都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短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幼儿教师习惯性地依赖一些“高大上”的设施设备,想为幼儿打造一个看似“豪华”的教育环境。殊不知,这种轻视自然原始资源的做法是对幼儿潜能发挥的一种限制和桎梏。用幼儿熟悉的一些特色资源为幼儿营造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走进自然,回归本真,度过一个充满探究又不失童趣的童年,是新时期学前教师应认真思考的课题。我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通过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富有浓厚文化底蕴、与幼儿认知规律相契合的特色资源与学前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让幼儿学习生活更加丰富进行了深入探析。
一、乡土资源
学前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以幼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首先为幼儿提供一个与其生活经验相近、丰富而健康的活动环境,让他们既感到身心愉悦,又能够增长知识。将乡土资源与学前教育相融合,由于一切资源均来自幼儿最为熟悉的生存环境,他们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在此基础上,对幼儿施以“乡土化”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对环境、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自然资源
人生长于自然之中,随处可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教师只要稍加改造与利用,就能够将看似平常的事物变为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如最常见的“稻草资源”可以在不同活动区域进行应用,成为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在“美术区”,可以让幼儿用稻草编制小兔子、小狗等,还可以让幼儿的这些作品成为教室最别致的点缀,而将稻草剪碎再进行拼贴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拓宽幼儿的美术创作思路;在“表演区”,稻草变成了幼儿身上的草帽、草裙、草扇等多姿多彩的工具,当教师为幼儿们现场组织一场“时装秀”时,孩子们不再羞怯,而是積极、大胆、主动参与表演,在表演中还学会了怎样和他人共同合作。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供教师选择。如豆类成熟的季节,将豆荚发给低年级的幼儿,让他们比赛剥豆子,以此锻炼他们的耐心和动手能力;采一大把“狗尾巴草”或者是麦秆带到“美工区”,让孩子们染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晒干后成了漂亮的装饰品;利用各种果实的果蒂当作“印章”,成为孩子们画画的特色工具;将红薯藤制作成一串串漂亮的“项链”带在孩子们的耳朵、脖子上,成为特殊的礼物;给孩子们提供多种时令水果和蔬菜,让他们“加工”成不同的动物形象,如茄子海豹、菜花绵羊;给大班孩子们提供一些绳子、茅草,让他们给要过冬的大树“穿衣服”等等。这些自然资源都是教师可以随手拈来的,幼儿觉得既熟悉又神奇,当看到这些平时不起眼的东西转眼间成为一个个“艺术品”时,他们内心会被大自然深深折服。
(二)人文资源
学前教育最忌被束缚在“教本”的条框中,幼儿的天性是自由的,正因如此,他们只有在真实而轻松的环境中才会主动进行探索。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差,有针对性地利用人文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是确保学前教育“整体观”、提高学前教育根本成效的重要途径。如在幼儿园周边分布着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基础设施,美术馆、展览馆、剧院等等,这些丰富的、具有不同特色的人文资源都可以成为实施学前教育的天然素材,让幼儿体验到不一样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带大班的孩子去美术馆参观摄影展,通过写实的形式与鲜艳的色彩,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充满梦幻、充满想象的空间。还可以以其中某幅作品为主题,让他们现场进行讨论,谈一谈对作品的看法、感想、认识,在美术馆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孩子们获得了与“教条式”教育完全不同的体验和享受。只是一场看似简单的参观活动,改变的却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以及认知经验。
二、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是每个幼儿教师都不陌生且能够熟练应用的一种现代化教学资源,它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得到了弥补,又因为其动态且直观的形式深受幼儿喜欢。但是,任何一种资源,如果不能科学而合理地善加利用,那就无法称为好的、有用的资源。所以幼儿教师对多媒体资源的选择与运用应更加慎重,要合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与集成性两大特征为幼儿实施特色教学。如在教中班的幼儿进行“数”的认知时,就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帮助幼儿学习“6以内数的形成”。教师可让孩子们根据不同图形的不同特点,利用添画方法让电脑中的图形宝宝“变身”,然后拖动鼠标给里面的图形宝宝“找朋友”,任意点击相应数学进行重新构图。每当幼儿回答出正确答案时,电脑会有鼓掌声对幼儿进行鼓励。这种形式的教学中,幼儿参与度非常高,而且也会表现出灵敏的思维和愉悦的情绪。
三、结语
总之,教师要在关注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为幼儿选择和整合多种特色资源,为幼儿打造一个“活”的学习环境,而不是局限于“死的书本”。 教师要运用智慧唱响特色资源的主旋律,谱写学前教育的新篇章。
(责编 张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