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农村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困境与思考
2019-09-10朱赟婷
朱赟婷
多年以来,高考语文一直都非常注重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高中语文的学习也以阅读学习为中心。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新趋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发展学生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个性发展、思辨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阅读实践活动。我国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中心环节,许多农村高中在阅读教学上积极落实新课改,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以及某些功利性因素使得高品质的阅读课程建设依旧存在诸多困难,难以触及新课程建设的根。如何充分发挥农村高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有效阅读思维,再次反思阅读教学在农村学校人文素养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摸索人文意识、审美意识培养下高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我们亟须解決的问题。
一、农村高中阅读教学现状及其问题
(一)阅读教学的满堂灌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
因各方面的因素限制,很多农村教师普遍以教材为中心,大多以一种模式进行阅读教学:介绍作者及背景——解析文章内容: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处理难点和疑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文章的中心——布置作业。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不算上16本选修教材的情况下,仅仅必修教材就有 113 篇课文,尽管部分课文是自读课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不敢轻易放弃任何一篇课文,通篇全教并拆解破碎,以图面面俱到。内容多、课程紧,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符合预期,就给予肯定;存在差距,则否定,每堂课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容易让学生有枯燥无味之感,制约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个性思维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怎能得到提升?阅读的本质是一种自主学习,需要浸入式学习并思考,程序化的教学不能使学生整体把握并感悟,普遍依赖教师的正确答案,自主思考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愈发低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不利。
(二)工具性、压倒式地战胜人文性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管是课标还是教材,在各方面都突出了人文性,许多教师也都意识到了这个变化。但一旦要真正落实,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各种小组合作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法不是不能够在农村高中得到应用,而是存在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农村高中而言,优质生源对学校来说至关重要,本校的升学率对于生源好坏有直接影响,所以从升学率的压力来讲,农村学校要比城镇学校大。教师总会存在重分数、重考试的思想,也有部分教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但总会存在或多或少不理想的结果,长此以往,最终还是将一篇篇优质美文变成与考试密切相关的知识点。
但事实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学生、家长对于考试成绩更为关注,更多追求的是一个目的,而不是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将学习成绩高低作为评判学习好差的唯一标准,虽然考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但在农村,孩子上大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师对于答题技巧的训练多于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真善美,学生也并没有真正理解阅读的意义,这些都使得文章阅读仅仅成为教师出题的工具。
二、农村高中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师教材的把握与教法的创新
对于语文学科,尤其阅读教学来说,最关键的永远是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的知识素养及文化储备。并不是所有教材上的文章都值得精读推敲,也并不是所有教材之外的文章不值得徜徉体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不能每次按部就班地用满堂灌以及模式化的教法进行教学。 如在“烈士的抉择”版块选取《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在“底层的光芒” 版块选取《老王》,进行版块整合,以探讨“问天下谁是英雄”,深度探究阅读,解决关键问题。学生对于这样的课堂非常感兴趣,各抒己见,全然没有分解式、模式化教学的沉闷。《念奴娇》《永遇乐》都属于怀古词,词的风格相近,但在诗歌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各有特色,教师也可通过整合阅读进行教学。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加强自我调适,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不断地学习,并且要善于创新。
不同的学生在世界人生价值观有不同的展现,每个孩子都有其特点。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对于同一阅读内容,难免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如何处理这些现象是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务必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如在“问天下谁是英雄”版块中,学生对于英雄的标准各有不同,对于不同的观点,应适时积极地组织讨论,可以让课堂变化成辩论赛,换种方式模式可以很好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对于语文愈发感兴趣。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农村教师在课前对自身知识素养、文化储备的提升以及进行大量准备工作也是实现阅读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统一的前提因素。教师要钻研教材,精简有效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吃透教材等等,将这些都融汇到课堂中,例如《想北平》中,“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书写自我感受的写法”这个目标展现了工具性,“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就突出了人文性。在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两者的有效统一,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其启发性与针对性,以学生为主体,化工具为人文。教师掌握的内容要丰富,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旁征博引,给予孩子实际的阅读成长,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阅读学习就是阅读者在开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掌握阅读策略、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结语
教师是阅读学习中的引路人,必须进行自我提升,在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方面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得积极主动进行阅读学习,主动吸收知识。新课标下,社会也需要全力支持保障阅读教环境,为培养具有优秀学科素养并兼具真善美品质的学生提供必要的保障。
(责编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