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瞿秋白:“书生气浓的革命家”

2019-09-10春奇

新长征 2019年4期
关键词:何叔衡瞿秋白敌人

春奇

1935年6月18日,清唱《国际歌》后,他直面枪口,微笑饮弹,年仅36岁。他的遗体被草草入殓,葬于荒岭之中,与之相伴的唯有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与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不舍与眷恋。他,就是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国际歌》的中文翻译者。

被鲁迅称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瞿秋白,是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出身书香之家,少年时便有“才子”之称,十三经、二十四史、子书、笔记、丛书、诗词曲等都有所了解,且能书善画,擅长篆刻。其短暂而璀璨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故事和财富。瞿秋白同时也是我国最早从俄文原文直接翻译苏俄文艺作品的翻译家之一。从1919年到1935年英勇就义的短短16年间,他译介了几十部优秀作品,不少于200万字。

1920年10月,瞿秋白离开北京。他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前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踏上了一条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新途——革命的“红色之旅”。瞿秋白担任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的翻译和助教,两次见到列宁,加深了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在为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撰写的通讯报道和《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中,他系统地介绍了俄国革命的实践,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领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预示十月革命的“一线光明”将“照遍大千世界”。1922年,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瞿秋白回国,负责党的宣传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编辑。在从事职业革命工作的同时,“红色翻译”成为他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翻译了高尔基等苏俄作家的文学作品,还大量地翻译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著作和政治著作,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论列宁主义基础》等,体现出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和革命斗争色彩。

瞿秋白还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了中文,发表于1923年6月15日的《新青年》第一期。歌词与当今流行的版本不太相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起来,受人污辱咒骂的!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满腔热血沸腾,拼死一战决矣。旧社会破坏得彻底,新社会创造得光华。莫道我们一钱不值,从今要普及天下……”要让“全中国受压迫的劳苦平民,也能和世界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

在1931年1月7日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但他的“红色翻译家”历程并未停止,他带病翻译了大量作品。1931年到1933年间,他翻译了高尔基的《高尔基论文选集》《高爾基创作选集》《二十六个和一个》《马尔华》《市侩颂》《克里慕·萨莫京的生活》,卢那察尔斯基的《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别德讷衣的《没工夫唾骂》,绥拉菲摩维支的《一天的工作》《岔道夫》,普希金的《茨冈》,革拉特柯夫的《新土地》等,并与鲁迅、茅盾等人风雨同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的主要文艺批评家、左翼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共同推动革命文化的发展。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开始长征。留在闽西、赣南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留守部队和游击队,在险恶环境中坚持斗争和保存革命力量。在陈毅的提议下,由中央分局作出决定: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等同志撤离闽西、赣南苏区,转移到上海从事革命工作。

1935年2月,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高寿康接到中央分局关于护送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首长的任务后,因事关重大,决定由福建省保工分局组成护送队专门负责护送,高寿康亲自负责此项工作。准备工作随即展开:一是人员上严格挑选,从政治保卫局党员中选出政治可靠、身体好、熟悉地形的同志,大部分是班长以上的干部,共30人,并指定了队长、副队长;二是加强护送队的火力配备,有两挺手提轻机枪、若干优质驳壳枪、步枪,每人配备一把大刀、6颗手榴弹,还配备了担架两副备用;三是对一路上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出了几个不同方案,并且进行了演练,如把已患病的瞿秋白化装成资本家阔佬、医生等,在情况危急时甚至把瞿秋白捆绑起来,以逃避敌人的检查;四是规定了行军路线,不走大路走小路,不进村绕村过,以避开人群;五是出发前由高寿康进行动员,队员们都表态宣誓,决心为完成任务甘洒热血。应该说,准备工作是相当充分的。

1935年2月21日,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来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长汀县四都汤屋村,同行的还有项英之妻张亮、梁柏台之妻周月林等。当晚起程,24日天亮前,他们一行到达了汀东水口。原定汀东县委派部队接应,但还没有接上头,就被国民党驻军钟绍奎部发现,队伍刚到水口乡就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之中。由于护送干部仓促应战,在敌人猛烈炮火冲击下稳不住阵脚,出现了指挥失灵。

瞿秋白本来就身患重病,是由护送队用担架抬着走的。在激烈的战斗中,抬担架行进速度缓慢,目标很大,为了使护送队能够集中火力对付敌人,瞿秋白选择了一个较为隐蔽的地方隐藏起来。

何叔衡、邓子恢硬是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他们在两个警卫人员的护卫下,抓着茅草滑下来,然后涉入一条齐脖深的河流,在背后敌人的喊叫声和子弹“扑扑”的落水声中游到对岸,接着冲上一个山头。此时,何叔衡因年纪大,已经跑不动了。眼看敌人又要追上来,何叔衡为了不拖累大家,一边对大家说“你们快跑”,一边向身边的警卫人员夺枪以图殉职。警卫人员持枪不放。此时敌人即将追上来了,何叔衡突然指着另一个方向焦急地说:“看,敌人又从那边追上来了!”就在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看的一瞬间,他纵身跳下深崖壮烈牺牲。邓子恢和两个警卫员强忍心中的悲痛,含泪向战友告别。由于敌人想抓获邓子恢而没有开枪,也由于两个警卫人员非常忠诚且年富力强,他们一个前面拉,一个后面推,就这样经过两天两夜才脱离了危险。

利用复杂地形隐藏的瞿秋白未能躲过搜捕,被敌人发现后押到长汀监狱。由于他拒绝敌人的劝降,就义于长汀县罗汉岭。

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走过了短暂却沉甸甸的一生。在短暂的36个春秋里,他以“犬耕”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猜你喜欢

何叔衡瞿秋白敌人
何叔衡:用生命践行铮铮誓言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一件简简单单的毛衣
何叔衡:“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一大代表
何叔衡,一个穷秀才的革命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