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玉米种植要素投入及产出效益比较研究
2019-09-10李名威朱晓敏郭丽华
李名威 朱晓敏 郭丽华
[摘要]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玉米种植中各项生产要素投入及产出效益的差异,不但有助于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而且对我国玉米种植模式的优化、玉米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玉米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河北省19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问卷,从种植经营要素、种植投入、产出效益三个层面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类经营主体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玉米种植;经营要素;成本;产出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09
玉米作为我国三大谷物之一,且是与国家安全休戚相关的战略物资,已成为梯度加工最深、生产链条最长和涉及领域最广的植物性农产品[1]。在我国玉米产业的种植和发展过程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成为决定我国玉米供给和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截至2018年,主营玉米种植的合作社2 140家,主营玉米淀粉加工的龙头企业257家,饲料加工企业1 88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生产的领军群体,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成为落实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的基础和保障[2-3]。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玉米种植中各项经营要素的差异,了解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玉米种植投入、产出效益的差异,不但有助于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而且對我国玉米种植模式的优化、玉米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玉米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4-5]。
1 玉米种植经营要素比较
河北省传统玉米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冀中南平原区、冀东平原区和太行山丘陵种植区等三大区域,从事玉米种植的新型经营主体主要有种植大户、农场、合作社三类。基于此。文章采用抽样调查法,在廊坊、唐山、保定、沧州、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15个县域内,从经营者特征、种植规模、资产投资能力、品牌建设、政策支持和科技投入6个方面对河北省玉米传统种植区域内的3类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了调研。获得有效问卷196份,其中,专业大户58份、家庭农场61份、农民专业合作社77份。
1.1 经营者特征比较
经营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特征因素对经营主体的持续发展能力影响显著[6]。文章对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者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见图1。
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男性负责人比例占绝对优势。专业大户中男性负责人比例在三类主体中最低,为70%,合作社中男性比例最高,达到90%以上。
受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青年返乡创业等政策的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开始逐渐趋于年轻化。其中,专业大户中41~50岁年龄段的负责人占比达到了67%;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年龄偏于年轻,且经营主体内部间差距小。农民专业合作社30~40岁年龄段比例达到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呈现出较低的文化水平,最高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仅为5.5%,学历层次主要以高中为主,占比51%。高中或中专学历中,专业大户的比例最低,仅为25%,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58%,是专业大户的2.32倍;大专以上学历中,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例均比较低,家庭农场中大专以上学历比例最高,为7%,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则差别不大,分别为3%、4.5%。
1.2 种植规模比较分析
经营主体的种植规模和种植方式直接影响着玉米种植产出效率。从玉米平均种植面积来看,排列顺序依次为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农户,见表1。
从土地集中度来看,三类经营主体中,种植规模为1 000亩以上的土地多较为集中,平均地块面积达到150~200亩,利于大规模机械作业。而种植面积在200亩左右的经营者,地块数多者达到20块,平均每块面积仅6~10亩,对机械作业来说,效率比较低。
1.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较
(1)固定资产投资金额比较。首先,在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上,调研样本中有98%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是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投资比例最大的;其次是家庭农场,占到调研样本的90%;专业大户在固定资产投资上较低,有78%的专业大户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上,三类经营主体差别较大,专业大户平均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为30万元,而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70万元、100万元,是专业大户的2~3倍。玉米种植固定资产投资比较情况如图2所示。
(2)固定资产投资类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差异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种类、数量及组合不同,见表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耕、播、防、浇、收、晾、存的设备投资组合多样。调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92%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投资了多功能拖拉机(含机耕地机、播种机),平均1套设备7万元,也是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次购买农机具的首选。随着规模的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逐渐投资大型喷药机或喷药飞机、收割机、滴灌或喷灌等设备,按每样设备买1台,平均投资金额达到20万元。调研中,有60%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购买多功能拖拉机、喷药机和收割机,对于喷药机和收割机的投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倾向于收割机。玉米收获后的晾晒和存储设备则投资比例较少,仅为33%,主要以合作社为主。
1.4 科技投入水平
经营者对科技的投入主要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培训,由表3可知,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投入参差不齐,合作社各方面投入均优于其他两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新技术应用上,主要是喷灌、滴灌技术,家庭农场对该技术应用比例最低,仅为17%,经调研,由于喷灌、滴灌的使用条件受限,特别干旱和沙地的情况下采用该技术反而会导致收益下降,因此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还是愿意使用传统大水漫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灌溉的作用。对于参加培训,合作社更愿意学习新的管理理念、技术等,因而参加5次以上培训的比例达到22%。
1.5 品牌建设水平
根据《2018年河北知名品牌(产品)价目表》及相关文献发现,河北省玉米品牌的建设仅限于玉米种子、玉米淀粉和鲜食玉米,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品牌比例最大,为13%,专业大户比例最小,仅为5%。不同经营主体注册品牌情况见表4。
1.6 政策支持
文章研究的政策支持包括政府补贴、信贷支持和农业保险。调研发现,目前种植补贴多是针对土地承包者发放的土地综直补,土地经营者无权领取。除综直补外,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其他补贴,如种粮大户奖励、种子补贴、新技术应用补贴、农机具购买补贴等较少,受调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除综直补之外的补贴比例分别为8.6%、18%、10.4%,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希望补贴更多针对种植者。对于金融支持,无论是贷款额度还是贷款利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优惠的比例较低,仅为12.2%,一般而言还是正常贷款甚至更高利率的贷款。对于农业保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保率达到96%,调研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参加了农业保险,专业大户入保率也达到了90%。
2 成本投入差异分析
2.1 物质与服务费用投入差异分析
受种植规模效用因素的影响,新型经营主体的种子和化肥投入成本均低于河北省均值,此外,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加注重产量和田间管理,因此农药投入成本均高于河北省均值,见图3。
机械投入成本的测算采用2种方式:有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机械投入成本主要是折旧费、维修费和油费,参考农机具使用的季节性,按20年进行折旧计算,平均机械费用为55元/亩;没有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机械费按每亩市场价值计算,市场价播种20元/亩、收割160~180元/亩,合计平均机械成本为180~200元/亩。在三类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械费用最低,为河北省均值的68.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灌溉费用上均高于河北省均值,农民合作社灌溉费用最高,平均为100元/亩,是河北省均值的3.6倍,灌溉費用最低的专业大户每亩也达到51.42元,是河北省均值的1.82倍。灌溉费用较高的原因是新型经营主体更加注重产量管理,灌溉时间和用水量多。生产资料差异情况见表5。
2.2 人工投入成本差异分析
在人工成本计算上,按从事玉米生产每亩土地需要用工4.97d计算,玉米种植期内的总用工成本为420.9元/亩。无论长期雇工还是短期雇工,雇工总费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平均分摊到每亩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工成本分别为178.67元/亩、170元/亩、172.55元/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雇工成本远远高于河北省均值的20倍。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播种、收割时雇佣机手费用为300~350元/d,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差别不大。家庭用工折价见表6、表7。
2.3 土地投入成本差异分析
由图4可知,专业大户在土地成本上最具有优势,平均土地成本为323元/亩;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成本最高,为362元/亩,见图4。造成土地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专业大户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自己村庄,土地流转成本较低,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为组织成员间的合作,在投入上会考虑土地的地理位置、灌溉环境等因素,因此土地成本投入成本较高。
2.4 投入总成本差异分析
河北省玉米种植平均总成本为922元/亩。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玉米种植总成本均为877元/亩,为河北省平均值的90%,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种植成本为889元/亩。导致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成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人工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0%,几乎不存在家庭用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玉米种植总成本比较,见图5。
3 产出效益差异分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亩均净收益最高,为114元/亩,调研的样本中有65%的合作社亩净收益在均值以上。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之间亩均净收益差别不大,分别为100元/亩、103元/亩,而50%的大户均收益在100元/亩以上,而家庭农场中仅有40%的经营者亩均净收益超过均值。产生效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玉米的年度平均售价。在平均售价指标的比较中,仅农民专业合作社售价高于河北省平均售价1.66元/千克,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售价达到1.7元/千克。而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平均售价均低于河北省均值,专业大户平均售价最低,仅为1.58元/千克。亩净利润差异见图6。
4 政策建议
4.1 注重品牌建设,增强竞争力
市场上以玉米为原料的产业链产品品牌众多,相比之下,玉米前端品牌尚显不足。据《2018年河北知名品牌(产品)价目表》显示,河北省目前关于玉米前端品牌的建设仅限于玉米品种和鲜食玉米。虽然作为初始原材料品种不同,但是产出的玉米却同质化严重,而质量参差不齐。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玉米建立自己的品牌可能性较小,为此政府可以引导相关技术部门培育不同用途的种子,加快玉米功能细分化,针对不同需求生产不同品质、不同种类的玉米,使得玉米品质有所差异,提升玉米价值[7]。
4.2 政府部门应保证支持政策的稳定、实用
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是补给土地承包者,而流转土地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享受不到政策。由于目前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形式多是以奖代补,站在种植者角度,更愿意是实实在在的资金,因此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可以细化、实用,如养地轮作补贴,达到标准给予补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等,实现增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且具有稳定性后,对其进行补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自己的区域,带动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其进行补贴等[8]。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还有益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4.3 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沟通平台
虽然现阶段,农业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和新模式很多,但是如何实用、高效地将之推广到田间地头,并且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熟练掌握并长期使用是关键。建议通过政府部门以及民间的非盈利组织机构搭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沟通平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培训时,注重系统性和连贯性,确保后续跟踪,随时随地进行指导,切实保障农民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周宁.基于期货市场的东北玉米主产区农民增收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8.
[2] 陈淑玲,侯代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农村地区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9(7):30-32.
[3] 朱继东.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产效率比较研究——基于信阳市调研数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2):181-189.
[4] 范少玲.中国玉米种植成本收益研究[D].泰山:山东农业大学,2014.
[5] 张海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吉林省玉米成本收益分析[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7.
[6] 钟真.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8(42):37-38+43.
[7] 涂洪波,陈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与扶持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7(12):42-47.
[8] 潘泽江,黄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选择与培育——以湖南永州市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39(4):132-137.
收稿日期:2019-07-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SQ2018YFD030102);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创新团队专项基金(HBCT2018020301);河北省引进留学人员资助项目(C201878)。
作者简介:李名威,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资产管理与评价、玉米产业经济。
通信作者:郭丽华,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与资产评估,玉米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