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行先试知识创新工程勇立潮头

2019-09-10

科学大观园 2019年20期
关键词:限流研究员中科院

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上扔进一块巨石,20年前中科院的改革曾在中国科技界引起巨大反响。

当年中科院将北京的4个与数学相关的研究所统一整合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设置的创新岗位也就是从事科研的岗位只有200个,4个研究所却有450个人竞争这200个岗位。在原有的160名研究员中,只有60个可以被聘为研究员,还要留出20%的名额用于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

之所以要进行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都缘于中科院启动的“知识创新工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不是偶然为之。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创造新财富的核心与基础,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竞争突出表现为科技的竞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传统产业的发展有所减慢,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机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97年,中科院组织专家学者研究中国面向21世纪、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问题,并向党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思路与新时期中科院的战略选择,建议国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199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试点。自此,凝练科技目标、调整科技布局、改革管理体制、优化队伍结构、培育引进人才、加强条件建设、扩大开放联合、培育创新文化、促进成果转化,成为中科院改革的主旋律。

让一部分研究员下岗不是改革的目的,而是为了把创新岗位留给那些想创新能创新的人。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之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弊端毫无例外地渗透到中科院的机体之中。要想使中科院大出成果,就必须鼓励那1/3的人大搞创新,还必须解决那2/3“不出活”的人的问题。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中科院全面推行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各研究所按1998年在编人数的1/3设置创新岗位,从事科技创新工作。1/3的人进入创新岗位,那剩下的2/3的人干什么去呢?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支撑岗位,也就是为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如果不被聘用,那只能自谋出路。

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仅仅几年时间,中科院的员工,从研究员到支撐岗位人员,便接受了竞争上岗的理念,适应了“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动态更新”的聘任制度。

中科院是通过调整、整合、撤并和转制,高度凝练科技创新目标,推进以研究所为单元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以提高中科院的创新能力,推动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水平的提高。将重复的研究方向聚合,将便于形成交叉学科优势的研究方向整合,中科院将原有的123个法人研究机构调整为2005年底的91个。到了2006年9月,中科院又开始组建新的研究单元,先后与山东、江苏、深圳、厦门签约,成立了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出人才出成果。知识创新工程启动后,竞争上岗,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2000年,34岁的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博士肖立业担任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高温超导限流器的研究与示范”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带领的平均35岁的团队,研制出了我国首台高温超导限流器,并在湖南娄底高溪变电站运行,其主要技术发生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继瑞士、德国、美国之后世界上第4台并网试运行的高温超导限流装置。这一成果在2005年被列为中科院重大成果。

正是因为有了像肖立业这样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中科院的科技创新事业才会蓬勃发展。知识创新工程实施10年后,中科院的科技人才队伍已实现以中青年为主,全院研究员中有半数不足45岁,顺利完成了科技人才队伍的“代际转移”。全院科技人才队伍平均年龄40岁,45岁以下的研究员已占全院研究员总数的54.9%。在创新岗位上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年龄38岁,31~40岁(处于创新活跃期和产出高峰期)的青年人才约4300人;在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上,35岁以下的青年才俊占11%。

知识创新工程是中国科技界探索自主创新发展模式的实践。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所说:知识创新工程13年,是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成功实践的13年,是中科院科技创新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先行开拓。这13年,中科院创新水平和能力迈上了新台阶,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新路子,带动了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水平。

来源|科技日报

猜你喜欢

限流研究员中科院
三种改进型桥式超导故障限流器的仿真分析和比较
14位女科学家获首届中科院三八红旗手称号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景区限流何不学学天鹅堡
浅谈500kV高温超导限流器电气主接线方案
联想“又”上市了
限流器国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