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成长需要“父母的爱情”

2019-09-10王明姬姚兵

小读者·阅世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伴侣夫妻婚姻

王明姬 姚兵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孩子与父母同处一个屋檐下,夫妻关系的好坏与否,会很大程度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和性格养成。

第一种:夫妻恩爱融洽,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生活在关系和谐的家庭中,孩子通常充满了安全感,家庭亲密感较高,他们的性格会更加平和开朗,不容易使用语言或肢体暴力,富有同情心,乐于和别人分享良好感受,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关注别人的情感。

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长大以后大多能有健康的异性恋。比如,你的孩子有没有在四五岁的时候表示,长大后要娶同班的小女孩,或者长大后要嫁给班上的小男孩,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满脸期待。

父母为他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所以他们从小就开始期待婚姻关系的出现,并认为人与人之间表达美好情感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第二种:爸妈情感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在多年咨询中,我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段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可是夫妻两人会为了“保护孩子”而勉强维系家庭的表象。在日常生活中,夫妻情感淡薄,彼此缺少关心,两个人都避免进行情感交流,而是通过孩子进行交流或维持家庭功能,也就是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用孩子掩盖问题”,见面谈的全是孩子如何如何。

在这种家庭中,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所以性格会变得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他习惯了家里的大人所有的话题都围绕着他打转。这种家庭,很多会在每年中考、高考后彻底分崩离析。

第三种:强势妈、懦弱爸,男孩自卑懦弱,女孩强势独立

在一些家庭中,由于爸爸主动或被动地退出主舞台,母亲掌握家庭决策权,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母亲会“不得不”变得日益强悍,甚至在家中说一不二。有的孩子常用“女王”来形容妈妈在家中的地位。

通常,孩子在幼儿期(3-6岁)会开始向同性别父母一方形成认同,进而获得“我这种性别的人应该是怎样的”这种性别角色认知。在这种“父弱母强”的夫妻关系下,女儿会向强悍的母亲形成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强悍的女儿;而儿子的性格就会带着点与世无争、怎么都行的意思,严重时会缺少担当精神。

有趣的是,在生活中,这种男孩偏爱娶强势女进门,于是强势的婆婆遇到了强势的儿媳,自然就开始了婆媳过招,万一儿媳受了委屈回娘家哭诉,又会引出来一个强势的丈母娘加入家庭大战。

第四种:夫妻过早离异,孩子易冷漠、没安全感

很多领到了离婚证的夫妻会感慨“终于从一段不幸的婚姻中解脱了”,可是他们却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孩子永远无法从这段婚姻中解脱!

父母离异带来的内心创伤,孩子往往终生难以平复。相对生活在关系和睦家庭里的孩子,他们往往在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上有更高的发生率,出现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也更高。

第五种:爸妈相互指责,孩子敏感执拗、愛找借口

有的夫妻喜欢相互指责,不管遇上什么大小事情,一定要争论个清楚明白,有理的一方咄咄逼人,没理的一方胡搅蛮缠。特别是双方在争论时,还很喜欢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一方攻击另一方,带给孩子的只能是双重伤害。对于成年人的唇枪舌剑、死不认错,孩子习以为常,耳濡目染,渐渐地也会变得爱找借口,不愿意真诚地说句“对不起,我错了”,因为身边没有榜样。

第六种:爸妈常动手,孩子脾气暴躁、爱用暴力

可能许多夫妻都会觉得,“世上哪有不争吵的夫妻”,两个人吵架,甚至推搡两下,都很平常,也可以理解。但对孩子而言,父母动手,孩子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其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

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由于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遇到问题就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用情绪(发脾气)来面对问题,用拳头(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在多年的婚姻关系咨询中,我无数次地发现,家长们经常会把夫妻之间的问题“迁移”到亲子关系当中。当夫妻关系不和谐时,经常采用以下三种做法:

第一种做法,夫妻中的一方以“过度亲密”的亲子关系遮盖婚姻中的痛苦。

具体表现是,在生活中,与孩子的亲昵程度超过了与伴侣的亲密程度,比如:几乎把所有的家庭时间都花在照顾孩子身上;以陪伴为名与孩子长年同床,伴侣睡在另一个房间;对于孩子的每一点细微变化都关爱有加,对伴侣的情绪和需求却视而不见等等。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因为夫妻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亲密感不再,双方心理距离拉大,以致一方将情感重心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这种做法的不良后果是,孩子与父母中的一方建立了过分亲密的关系,在将来面对自然分离(如上幼儿园、读寄宿学校等)的时候,亲子双方都会很不适应,也会影响孩子成年后对婚姻的认知。

第二种做法,子女成为家庭问题的焦点,被双方共同指责。

比如,妈妈说:“就你这种又馋又懒、不求上进的样子,跟你爸一样,真是太让我失望了!”或者爸爸说:“你妈死爱钱、爱唠叨、还蛮不讲理,你可别跟你妈那样啊!”这种做法,对孩子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他们对爸爸妈妈都不会尊重,而且长大后肯定会出现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讲理等种种“恶行”。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每一个孩子在心里都强烈地需要和父母“建立连接”,也就是找到自己与父母相似的地方,从而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但是,在家庭中,有关爸爸或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的,他别无选择,只能去跟这些负面信息建立连接,做出相同或类似的行为来满足归属感。甚至尽管自己也很讨厌父母是这样的,却发现自己最后也不经意间习得了这些,变得与父母一样。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把这些抱怨的话都放在心里,没有说出来呀!”其实,就算你表面上没有说,如果你心中怀着对伴侣的不满和怨气,就一定会在无意识的行为举止中显露出来,而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一定会感受得到。所以,简单地说,你越不尊重自己的伴侣,孩子就会越像对方。

第三种做法,儿女成了父母拉拢战线、争相讨好的对象。

当夫妻之间发生矛盾时,一些人会选择拉拢孩子,试图通过与孩子建立“联盟”,进而达到孤立伴侣的目的。比如,下面的一些话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

“你看,这么简单的要求,你爸都不答应。没关系,妈妈答应给你买这个玩具。还是妈妈好,对吧?”

“你妈买的算什么啊!爸爸给你买更好的!怎么样,爸爸是不是比妈妈对你好啊?”

“孩子啊,在你爸的眼里,就只有工作,只有妈妈才是你最亲的人。在妈妈眼里,你就是最重要的!”

在这种家庭氛围之下,孩子要不然就是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应对,要不然就是左右逢源、两边拿尽好处,而且还学会了用一方去威胁另一方,比如“你要是不给我买,我就找我爸去”,或者“这么点要求都做不到,果然还是我妈对我更好”。无疑,这会大大增加教育的难度。

所以说,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而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两个人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成年人并不一定非要把自己捆绑在一段不幸福的婚姻里。但是,哪怕你们已经分开,也要尊重和赞美曾经的伴侣,抓住机会树立伴侣的高大形象,在伴侣为难时,替伴侣向孩子做出解释,同时赞美孩子身上像伴侣的地方。这是一种对孩子最深层次的爱,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美好。

托尔斯泰在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六种夫妻关系中,只有第一种,也就是夫妻恩爱融洽,是可以帮助孩子塑造良好人格的,其他五种都可能会各有各的问题。

各位已婚人士,为了孩子,为了自己的幸福。一起加油吧!

猜你喜欢

伴侣夫妻婚姻
觉乃藏入赘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萌趣伴侣
亲密关系可以激发欲望
对婚姻的忠诚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封闭自己的伴侣,到底在害怕什么?
80后小夫妻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