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特点,写活动物
2019-09-10刘娟
刘娟
每一种动物都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独特之处,我们无论是读动物类的文章还是写动物的习作,都要用心去发现动物的特点。
动物从外形上看,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征。如《恐龙》一文中:“三角龙的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每只角都有一米长——这样的脸型,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和其他恐龙比较,三角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有三只大角,数量特别,位置特别,长度特别,“三角龙”因此而得名。写动物的外形,就要像《恐龙》的作者一样,选择动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来写,写出动物特征。
听,动物发出的声音很有意思哦!如《海底世界》一文中:“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我们没有亲耳听过,但是蜜蜂的“嗡嗡”声、小鸟的“啾啾”声、小狗的“汪汪”声和人的“打呼噜”声,我们非常熟悉。作者借助熟悉的拟声词来介绍海底动物的声音,这种方法十分巧妙。
写动物的活动,关键是选用合适的动词,让动物在我们的笔下动起来。如《珍珠鸟》一文中:“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作者通过“挨近”“蹦”“俯下头”“偏过脸”“瞧瞧”等一连串动词,具体地写出了小珍珠鸟逐步试探自己、信任自己的过程。
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比如牛羊吃草,虎狼食肉,这是食性的不同;老鼠掘洞而居,喜鹊筑巢而栖,这是居住的不同。我们只要抓住了动物的独特习性,就不难写出其个性来。如《九寨沟》一文中:“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憨态可掬”和“若无其事”写出了大熊猫的吃相,它的萌态让人忍俊不禁。
动物和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如《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哩——克哩——克哩!’”天鹅群昂首挺胸的姿态,一阵一阵的欢呼,都是对它们成功破冰后愉快心情的表现。
大家已经了解到要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动物的特点,那么,怎样才能把动物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呢?
俗话说:“口说无凭,事例证明。”动物的特点,如果只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是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个同学写波斯猫听觉非常灵敏,就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的。请看:“有一次,波斯猫睡熟了,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我悄声对旁边的同学说:‘你看,它睡着了!’谁知波斯猫‘嗖’地跳起来,弓着身子,怒目圆睁,好像随时准备冲锋陷阵似的。它这突如其来的动作,把我们都吓了一跳。”在这具体的事例中,“‘嗖’地跳起来”是从正面描写,“把我们都吓了一跳”是从侧面烘托,有力地表现了这只波斯猫听觉灵敏、反应超快。
观察动物时,要先看动物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然后挑选它身体各部分中最有特点的方面,思考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分解开来并进行具体描写。请欣赏一位同学写大母鸡的文字:“大母鸡打盹可有趣呢!它先用爪子‘唰唰’地在地上扒出个凹坑儿,然后把身子蹲下,开合几下嘴喙,眯几下眼睛,把头插进翅膀底下,一动也不动了,远远看去,就像死了一样。你走过去,它也不怕,还是打自己的盹。”小作者把大母鸡“打盹”分解成“爪”“身”“嘴”“眼”“头”的动作及姿态,画面感强,让我们如同亲眼所见。可见,“分解法”多么重要!
不同的动物,其特点也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动物,相互之间也一定存在差异。有位同学写他家养的三十多只鸽子,这些鸽子名字不同,颜色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比如,“黑点子”是一只身上长满黑点的鸽子,请看写“黑点子”的一段文字:“瞧,它昂着头,挺着胸,踱着方步,慢慢悠悠地走到食槽前,别的鸽子都躲开了。它挑挑拣拣地吃起来,吃的都是颗粒饱满的谷子。吃饱以后,又照样昂着头、挺着胸走到太阳下晒太阳。这时候,其他鸽子才敢过来吃剩下的食物。”“黑点子”的昂首挺胸和别的鸽子的“躲”,“黑点子”的先吃和别的鸽子的后吃,形成两组对比,把“黑点子”的霸道性格写得淋漓尽致。
观察动物,除了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渠道,还可以展开想象。有位同学这样写公园里的金鱼:“那一个个大而薄的尾巴,形状异常好看。当它们的尾巴张开时,像一朵朵开放的、美丽婀娜的鲜花,又像一只只五颜六色的彩蝶呼扇着大翅膀落在鱼身后面。垂落下来的时候,就好似仙女身上的披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飘动。它们一游动,身体和大尾巴就来回地摆动,好像微波似的一起一伏,线条清晰、美丽。”小作者由金鱼尾巴“张开”“垂落下来”“游动”时的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语言趣味盎然,流露出对金鱼的喜爱之情。
只要仔细观察、发现特点、巧用方法,我们笔下的动物也能个性鲜明,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