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知识分子的激荡岁月

2019-09-10周亚明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复旦大学日本教育

周亚明

拨开风云激荡的岁月迷雾,历史常留给人们的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余楠秋,经历了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他的故事总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映射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道义。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争相瓜分中国,湖南人“忧国忧民”的热血开始沸腾,前仆后继投身民族解放洪流。余楠秋就这样在风云激荡的历史中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演绎了一出教育强国的梦想剧。

余楠秋的教育报国思想可以追溯到父亲余肇升。在湖南省长沙县,余姓是一个名门望族。余肇升深受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主张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他认为,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日本作为亚洲最早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成为我国早期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的首选地。余肇升同样选择赴日留学,研学教育。学成回国后,余肇升开始在家乡长沙县创办义学,聘请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任教,积极推广新式教育。余肇升的新式学堂在长沙县受到热烈欢迎,影响也越来越大,他先后主持修建了长沙府中学堂(后改名长郡中学)、古稻田女子师范等40余所新式学校。

为教育和引导民众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余肇升将5个子女全都送到国外求学。余楠秋是他最小的兒子,1914年考取清华学校庚子赔款留美预备班,后赴美进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攻读历史及文学专业。在美国求学期间,余楠秋深感祖国贫弱,受人歧视,于是奋发学习,1922年,怀着满腔热忱回国,投身教育事业。

回国之后,他先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很快便受到时任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的邀请,当时,复旦大学设有文科、理科、商科三科,余楠秋任文科学长。1929年,余楠秋调任复旦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并先后兼任外国文学系及历史系主任。“复旦大学文学院办得像模像样,到了他才立了坚固的基础”“余教授深受李登辉老校长器重,他本人也像老校长那样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复旦”,复旦大学校史里这样评价余楠秋,他被誉为“复旦的功臣”。

余楠秋一生撰写和翻译了大量著作,主要有《欧洲近代现代史》《法国革命伟人传》等,为国内知识分子系统介绍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和美国的发展经验,是我国早期传播西方文明的专家。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的情报机关和特务在上海的活动已经十分猖獗,余楠秋感受到了国难当头的危机。早在北洋政府时期,余楠秋就敏锐地觉察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野心,他在《新评论》上发表《日本近年来外交政策之真面目》,揭露日本的真面目:“日本近年来之外交政策,不外乎阴谋诡计,狡猾欺诈,欲达其帝国主义之野心而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完全暴露,为唤醒民众,凝聚民心,余楠秋发表大量文章,痛斥日本侵略行径,在《报仇雪耻》一文中,他发出呐喊:“从今日起,全国一致准备起来,务必要达到做强国的几个条件。果真都能做到,则十年后,满蒙依然是可以收回的,我国已经丧失的土地和权利,是统统可以恢复的。全国人民,其速醒!”

在中日力量相差悬殊,国内被失败主义情绪笼罩时,余楠秋再次站了出来,呼唤民众行动起来。他在《中国可以打得过日本吗?》一文中写道:“咱们中国有的是这种民气,有的是义勇军,我们把她最大地发展起来,提倡起来,加以相当的训练,作为正当的军队,结果还不止‘忠勇击却’日军,并且还可以有直捣黄龙的希望。”

在用手中的笔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同时,余楠秋还走出书斋,积极投身抗日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余楠秋发动并参与抵制日货运动,联络上海各大高校,率领800名学生赴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抗日。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他组织复旦学生及家属缝制棉衣,捐赠给前方的抗日将士。也因此,余楠秋成了日本特务的眼中钉,特务还曾扬言要将其杀害以儆效尤。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停下抗日救国的脚步。

在反抗外敌入侵的同时,余楠秋还对国民党当局的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鞭挞。《新上海》报曾刊登署名文章《余楠秋抨击官僚资本》:“今日我国的官僚资本,即法国革命前夕之贵族政府,应以强制手段让孔宋两家拿出钱来,解救国家危机。”国难当前,余楠秋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勇气与担当。

余楠秋始终把青年视作民族的希望,他终生献身教育,关心、帮扶青年学子。每每遇到有经济困难的同学,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解囊相助。1935年,在母亲的支持下,余楠秋将亲朋好友为母亲七十寿辰所赠的寿仪3500元捐给复旦大学做奖学金,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完成学业。此举引发众多教授效仿,社会人士也踊跃参与,复旦大学的奖学金制度便是由此发展而来。

台湾《湖南文献》的社长吴伯卿,早年在复旦大学文学院求学,其间因家庭变故,失去经济来源,萌生退学念头。余楠秋得知后,鼓励他克服困难,坚持学业,在为他争取学校资助的同时,每个月从自己的薪水中拿一部分给他作生活费。后来,吴伯卿得知余楠秋去世,泣不成声,专门在台湾《传记文学》撰文《教育家余楠秋》,以作纪念。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余楠秋时刻关注着朝鲜战场的发展态势。1950年7月,抗美援朝运动开始,余楠秋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武汉大学学习的儿子余劭德。得知余劭德有意参军,他毅然支持儿子中断学业,报名参军,抗美援朝。在父亲的支持下,经过组织选拔,余劭德参加了由苏联专家授课的雷达专业的学习,在中朝接壤的丹东等地保卫祖国。虽心有不舍,但余楠秋更为儿子感到骄傲。

新中国成立后,余楠秋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参与教育改革和新辞语编译等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余楠秋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历史反革命”的帽子。被停职参加劳动后,余楠秋多次作为重点对象被批斗,1968年,余楠秋夫妇被迫害致死。文革结束后,复旦大学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79年2月13日,复旦大学隆重举行追思大会,悼念余楠秋先生及其夫人何仲琴女士。

猜你喜欢

复旦大学日本教育
探寻日本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山医院及分院画卷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上海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成立
教育教学
日本神社
与考生签“确认书”,复旦大学是否有过?
一道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再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