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个状元真有那么难吗
2019-09-10王左中右
王左中右
古语有云,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所以被称为“大喜”,是因为实现起来难度大,物以稀为贵,导致我们以为那时考个状元好像比登天还难。然而,这是一个大大的误解。
都说现代是看脸的社会,但古代也看脸。
大明朝第一次全国考试的时候,草民郭翀轻轻松松答了个笔试第一,就等着面试了。朱元璋看着他的笔试卷子,心潮澎湃:妥妥的接班人。于是吩咐公公:“让小郭走上殿前,我要和我的新任官员谈谈心。”
卷面成绩满分的郭翀听到公公喊自己的名字,骄傲地抬起了头。这一抬头,了不得,丑出风格丑出水平的郭翀把朱元璋结结实实吓了一跳。没等郭翀开口,朱元璋就给了他三个字:你走开。
之后,太祖走下龙椅让其他考生排排站,亲自挑选了颜值担当——吴宗伯,定为当年的新科状元。
照这么说,只看颜值的话,长得不好看的人在古代就完全没有活路了吗?不,老祖宗们还有另一项清奇的加分项目:名字。
清光绪二十九年,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考官们发现,考生中有个叫王寿彭的,于是跟捡到宝似的拟定他为状元。他们在慈禧面前说出了理由:他名为王寿彭,寿比彭祖,也祝老佛爷您福如王母三千岁,寿比彭祖八百春。慈禧一开心,就钦点王寿彭为状元。
名字不仅要取得好,还要写得好看。
明永乐年间,孙曰恭抱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一路杀到了殿试,成为第一名。然而,当考官们按名次码好卷子,经朱棣审批后准备拆封填榜时,天上一道闪电劈中了孙曰恭同学。
“第一名:孙曰恭。”主考官刚落笔,朱棣就怒了。因为古人竖着写字,“曰恭”连起来写,就成了一个“暴”字。朱棣宝宝一下子就有小情绪了:“‘暴’字岂不是在讽刺我通过武力夺取政权?我要是聘他为状元,岂不为天下人所耻笑?”于是孙曰恭就这样被无情地剥夺了状元。
这还没完。主考官忙换了榜眼的卷子来看:梁禋。
朱棣看了看,却不认识:“这个梁……梁……”
主考官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这个梁×,卷子看上去也有点问题,陛下慧眼识珠,要不看看第三名的?”
第三名叫邢宽,朱棣同志一下就开心了。“好听,‘邢’政宽和,符合我宽厚仁慈一代明君的形象,就他了。”
好的,那颜值不够,名字还土气的话,是不是只能理直气壮地自暴自弃了呢?也不是,实在不行,你可以一考再考,成为“复读机中的战斗机”,获得金榜题名的机会。
为了让更多的复读生感受到皇恩浩荡,北宋特别推出了科举限时特惠:考龄和考试次数达到标准,就能获得特奏名,直接面见皇上,参加殿试。
这个就叫“特奏名殿試”,第一名也叫“状元”。只要过了特奏名殿试,就能当官了。这个特奏名殿试的难度,怎么说呢,相当于让一个正在学高数的大学生解一个二元方程式。
实际上这些只是特例,科举考试大体还是公平的,给了很多读书人机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天的高考也一样。很多人说高考这种独木桥玩法太可恶。
但我总觉得,有独木桥,总比没桥好;能通过一次考试定终生,总比出身定终生好。在中国,促进阶层流动、防止阶层固化最有用的一个方式可能就是高考了。
所以,对将来要高考的孩子,我有一个成熟的建议:珍惜高考,好好高考。毕竟,它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公平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