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9-09-10黄国精李少梅
黄国精 李少梅
培养创新能力可以作为历史学习中的重点。身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将学生作为历史学习的主体,利用别开生面的教学形式,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水平的培养,使学生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高素质全方位的发展。
一、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
历史课堂学习中,要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教师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带动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创新。教师要想建立创新意识,需要做到如下几条:
其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原来的教学方式,建立起新的教学观点。原有的教育模式最主要的是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新的教学观点则在进行教学时“使学生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师进行指导,练习始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中,以学生的思维发散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敢于创新,将学习的关键放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指导学生从主观上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善于利用方法和技巧进行学习。作为教师应该将教学方面的新观点融入实际教学中。
其二是教师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利用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进成积极探索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学习,应用一些高效的教学方式,造就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三是教师要善于质疑。如今是信息社会,知识在迅速更新,大量的信息不断地涌入,教师要想从中采集能够为我所用的知识,必须对各种信息和知识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必不可少。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不失时机的鼓励,使其不仅善于接受人们已经创造的文化和知识,还要敢于创新,敢于对现有的知识提出疑问和挑战,善于发现,并且在发现和创新的基础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学习和探究方式。不要认为循规蹈矩的孩子才是我们心中的好孩子,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风气。作为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要采取民主的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要改变自己、更新自己,将创新精神和新课改内容融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学会创新。
二、思维能力培养的多样性
在人们的意识当中,认为培养思维能力往往是理科教学需要注重的,但是文科教学一样需要對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培养占据着主要的位置,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思维能力多样性的培养。在这里,我将要谈到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性和迁移性思维能力。
(一)学生在求异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
求异思维作为创造思维形式中的一种逆向思维,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采用和日常不一样的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剖析和研究,从而产生出一种全新形式的结果。求异思维的拓展具备更广阔的开拓精神,利用求异思维进行教学可以避免教学方式呆板和缺乏变化的缺陷,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广阔、开放和创新,有利于思维的创新和延展。
(二)学生在迁移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
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思维迁移性对学生在智力开发方面可以进行很好的开启和发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时,原有的做法是先分析原因,然后涉及结果,这种定向思维模式似乎是约定俗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但是它会使学生思维局限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从而缺乏活力。如果涉及相对复杂的情况,学生往往惊慌失措,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由此可见,原有的思维形式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起不到启迪作用,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迁移性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属于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迁移性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形式上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层面,可以由浅入深,从现象挖掘到本质。
(三)提高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
1.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觉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喜欢学习。
高中学生学习历史会感到比初中时期更困难,因此有种抵触心理。教师要针对这种心理利用高效的方式使学生感觉自己是有成就感的,从而可以增加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由浅到深,将课程设置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设置一定的标准,每个层次达标之后给予学生适当鼓励,使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成功,对下一个层次的学习将会充满信心。教师面对学生的进步要给予适当的肯定,使学生更加自信,从而在进行历史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保持更加浓厚的兴趣。
2.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可忽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理论教学要适度,高中生在认识问题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太难理解的知识会出现厌倦情绪,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正确的了解,从而可以做到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他们轻松地学,充满乐趣地学。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开放式教学
原有的历史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必须进行创新,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转变,从而达到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原来的一味接纳知识转化为现在的主动探索知识;从课堂、书本上采集知识转化为全方位地获得有用的信息;从单纯学校学习转化为社会学习,这些才是符合新形势教学目标的。想要做到这些,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尝试,从原来的封闭教育逐渐发展为开放教育。
(五)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在社会以及生活当中,选择进行调查的题目,并且在探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运用,从而能够更好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我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结合教学设计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七七事变课题研究,从大家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七七事变课题下又形成了多个子课题,学生们自行寻找研究方向、自己查阅材料、编辑论文,学生在这种思维方式引导下,不仅懂得了重大课题的研究方式,还可以从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评价,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启发,更好地促进学习。
(六)针对创新思维特点,精心设计教学
创新思维不仅包括发散思维,还包括聚合思维。这当中,发散思维属于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原有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经常用到的思考方式是聚合思维。因此,创新思维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训练发散思维形式上。发散思维表现出来的基本形式是直觉,直觉就是不需要任何推理就可以直接得出结论。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主观臆断,往往和自身积累的相关经验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快速的人体反应,属于一种特殊方式的思维形式。教师应该赋予学生适当的机会使其利用直觉得出问题的答案。比如,课堂讲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内容时,可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直接判断。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实践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得出结论,创新能力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作为创新的基础。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还是外国,发明家和科学家们所获得的巨大的成就和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同样不是空中楼阁,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素质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发散性、独立性思维的培养等。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