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一生勇闯“禁区”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2019-09-10白玉成
白玉成
2019年1月14日,吴孟超退休了。他从医70余年,不仅救治了1.6万多名肝胆病人,还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胆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他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因此,他被世人称为“当代神医”,肝胆外科研究史上的“世界巨人”。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市,由于家境贫寒,在他3岁时,父亲便远渡重洋前往马来西亚打工赚钱,5岁那年,吴孟超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在那里,吴孟超一边帮父母割橡胶,一边在由华侨创办的光华学校读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将士英勇作战的事迹,深深地影响着吴孟超那颗年轻的心。初中毕业时,按着当地习俗,学校、家长要出钱给毕业生聚餐。当时,深受抗日救国思想影响的吴孟超和同学们没有聚餐,却把这笔毕业聚餐费全部捐给了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令吴孟超没有想到的是,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朱德代表八路军总部给他们发来了感谢电报。那封感谢电就像一团火,燃起了吴孟超心中向往归国抗日的烈焰,也成为了他一生难以忘却的记忆。
1940年春天,吴孟超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一同踏上了回国的轮船。站在船头,望着波涛汹涌的海浪,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月后,吴孟超他们经过一路车船颠簸,最终来到了云南省昆明市。然而,前往抗日根据地延安不仅路途遥远,还充满了诸多凶险。怎么办?同学们纷纷劝他,与其去“送死”,不如“曲线救国”。就这样,吴孟超暂时留在昆明继续学习深造。在昆明上学期间,他一直帮助地下党组织秘密进行革命工作,经历了地下党组织的考验。
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同济医学院,成为了“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毕业后,吴孟超成为了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的第一代军医。在裘法祖的悉心指导下,吴孟超的手术水平越来越好。可他不满足于做个普通“开刀匠”,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裘法祖老师。裘教授对他说:“肝胆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于是,吴孟超选择了肝胆外科作为自己的科研目标。
从此,吴孟超便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胆外科入门》,并和同事方之扬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他先后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胆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完成了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并研究出了符合中国人体质的肝胆外科手术技术体系,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
这位战火中走出来的军医,不仅以其精湛的技艺震惊了国际医学界,也被世人称之为“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常说:“一个医学家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终身追求。”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给病人治病,他敢闯肝脏手术“禁区”,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他从医70余年中,他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节后的一天,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搀扶下来找吴孟超治病。经过问诊,吴孟超得知,这个患者是在8年前得的病,当时腹部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瘤,医生诊断为肝癌。几年时间过去了,瘤子越长越大。换个医院检查,却说如果是肝癌的话活不了这么久,便做个穿刺,却引起了大出血。
通过一番检查,吴孟超断定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而且这个瘤子的直径竟达68厘米。当时,国外将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归属于“巨大”型瘤,而这个患者的瘤称得上是“超级巨大”。如果该肿瘤破裂就会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由此会导致死亡。可想而知,这个手术的危险性和高难度了。
“敢打硬仗”的吴孟超没有退缩,他带着助手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在反复推敲后,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并调集了15个科室共40多名医务人员全力配合。手术历经12个小时,吴孟超和40多名医务人员连续奋战,最终顺利摘除了这个瘤子,为患者挽回了生命。
几十年过去了,这位患者不仅没有离开人世,还健康地活着,并时常给吴孟超打电话,言语中满是对他的感激。吴孟超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1983年,吴孟超成功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一个星期后,女婴身体的各项指标趋于正常,10天后,女婴父母带着她出院了。这名女婴初中毕业后,报考了当地一所卫校的护理专业,她立志当一名像吴孟超一样的医务工作者。
在吴孟超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别人不敢碰的“禁区”。可他愣是不怕风险,敢于挑战,以一个医学家的智慧和胆识,闯过了肝脏一个个“禁区”,创造了一个个世界之最。
有同事问他:很多手术大家都不敢做,你却做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吴孟超微笑着说:“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吴孟超清楚地记得,1958年,当他刚刚踏上肝胆外科之路之时,有一个外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在参观中国医院时傲慢地说:“中国的肝胆外科,要想赶上世界水平,最少要二三十年时间。”
这话给他的刺激很大,但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他的回答掷地有聲:“世界肝胆外科界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从那以后,吴孟超和张晓华、胡宏楷组成“三人攻关小组”,经过两个多月的试验,做成了第一个能够满足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
1960年,在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上,吴孟超将“攻关小组”的研究成果“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做了详细解说,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这个肝脏解剖新见解,不但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而且还是我国肝脏解剖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发明。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通行的肝脏手术止血法是“低温麻醉法”。有没有更好的止血方法呢?吴孟超想。经过半个月反复试验,吴孟超带来他的团队发明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这种方法可以免去复杂的冰水浸泡,从而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1979年9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上,吴孟超面对来自美、苏、英、法等6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外科专家,用流利的英语做报告,凭借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科研成果,他让中国肝胆外科一举成为国际肝胆外科的领跑者。
如今,97岁高龄的吴孟超依然精神矍铄,精力充沛。他说:“我自己身体还可以,而且主要是为了带教年轻人,培养年轻医生。”如今,他培养的26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吴孟超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他的恩师裘法祖先生的话:“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