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三思
2019-09-10石满库
石满库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送教下乡”活动,观摩了两节数学课。其中阳城县教研室原鹏飞老师执教的《比的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对学生的培养,究竟是应该“扬长”,还是“补短”?
课堂快结束的时候,原老师出了一道题:小王和小李开农家乐共赚了140万元,如果他们两个人按3颐2分,如何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几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中一个学生用“鸡兔同笼”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原老师对这种独特的解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课后研讨时,来自润城小学的郭计川副校长对此谈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补差上,对优生关注则相对较少。最后班里的成绩可能上去了,但优生的发展却受到了限制,他们本有很大的培养空间,却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难道是我们错了吗?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升学考试要的是总分,平时考核时班级的平均分也是考核的重要指标,不重视差生能行吗?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在“扬长”还是“补短”的问题上,中西教育理念是有差别的。我们向学生灌输的是“短板理论”,认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短板决定的,因此常常提醒学生,要提防你的短板。而美国的老师却认为,重要的是发现并强化孩子最粗的“神经”,使之发展得更好。他们关注的不是短板,而是长板。实际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个体,每个人的遗传基因、家庭环境、天赋秉性、学习习惯、爱好兴趣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硬是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要求学生样样优秀、门门功课全优,显然违背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育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的“人人”显然应该包括“优生”。
再者,一个国家科学竞争的水平,最终取决于该国科学精英的创新能力。数学英才的培养是一块科学高地,一批掌握当代数学的青年,转向其他学科研究,可以取得原创性的科学成果。而数学英才的培养应从小抓起。
因此我认为,教育者在工作中应注意长善救失,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应多给予优生一些关爱和鼓励,关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潜能,让他们不断激励自我,攀登高峰,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究竟靠什么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这一节课,原老师没有事先告诉学生要讲授的内容,课前也没见过学生,课上没有使用多媒体,是一节真正意义的“裸课”、常态课。这一切都显示出执教者的自信和从容。
反观个别公开课,事先经过多次“打磨”“彩排”,等正式“公开”时,完全成了“演课”,老师和学生都成了演员,观摩者成了观众。这样的公开课,有什么示范和研究价值?还有的公开课,多媒体光彩夺目,声光电一应俱全。课堂上,师生的活动都在课件的“引导”下进行,课件成了课堂的主宰,完全“绑架”了课堂。整节课,只有预设,没有生成。没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也就没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课堂自然谈不上高效。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因的作用是暂时的,而内因的作用则是长久的、可持续的。毋庸讳言,数学课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较为枯燥、有一定难度,有时候确实需要教师借助实物、图片、动画等外在的东西来激发兴趣。但要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还是要靠内因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创设教学情境,讲好数学故事,设计有趣的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我效能感,最终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多听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办法吗?
从“国培计划(2017)”到“国培计划(2018)”,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明显增多,但每次培训完后,我们除了对执教者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艺发出感慨外,真正反思自己的又有多少呢?又有几个人能把学到的经验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呢?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广大校长和教师确实行动起来了:今天学习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明天学习杜郎口的导学案教学;一会儿北上观摩衡水准军事化管理,一会儿南下殷都取经“双向五环”新模式……模式眼花缭乱,观摩者步履不停,但学来学去,效果如何呢?
事实上,外出观摩时看到的那些精彩的课堂场景、整齐划一的晨读跑操,听到的那些娓娓道来的经验介绍,其背后是学校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是教师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厚的学科素养和教学修养,哪里是走马观花能看深、看透的呀!通过观摩,学到的只是皮毛、外在的东西,真正内在的东西是学不到的。回到課堂,但凡一节被人称道的好课,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准解读、对学情的深入了解、对教学理念的深刻把握,这些东西在40分钟内能学到多少呢?
所以,无论是外出观摩学习还是听课,都应该本着“相互欣赏、各自努力”的原则。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但也要树立教学自信,不能一味模仿。观摩结束后自己要下内功,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结合自己的实际,发挥自己的特长,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益,这比多听几节课作用要大得多。
(作者单位:阳城县北留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