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战略思维与企业管理(中)
2019-09-10齐兴强
齐兴强
本文接上期上篇,从道家智慧中撷取战略精华予以解读,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道家向来主张“无为而治”,这一治国理念影响了中国社会数千年,尤其是在王朝更替、新朝初建之时更会注重这一治国理念的应用。我们所熟知的“文景之治”就是西汉初年应用这一治国理念的结果。在《道德经》中多处提到“无为而治”的思想,现撷取两段予以解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意思是:“所以有德行的圣人在治理方策上,能使老百姓做到心境恬淡、物质殷实、生活安康,意志无争、筋骨强健。使百姓时常保持心智淳朴的状态、不生机巧之心、不生邪欲和妄念;使得所谓的聪明人不敢妄用心机。依道而行、不妄为,则天下没有不能治理的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意思是:“做学问要每日有所进益、要持续增加积累,然而修道,要学会做减法,要不断从繁杂的现象中抽离出事物的本质,不断精简以触达道之本体,体悟和运用无为之道,则天下没有不可为之事。”
在《庄子》中关于“无为而治”,有段非常精妙的论述:“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意思是:“一个领导者若能坚守无为之道,则可用天下之才而有余;如果事必躬亲、追求有为,则被天下所用而不足。”
老子关于治国有个非常高的战略视角,即“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意思是:“治理大国要像烹饪小鱼小虾一样,一则,战略上要藐视,要举重若轻;二则,不能翻来翻去,这样小鱼小虾很容易散架。”
这和我们经营企业的道理是一样的,首先,战略上要藐视、要举重若轻,这样就容易把握全局、掌控全局,做到纲举目张。其次,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能朝令夕改、瞎折腾,要与民生息,让员工自由发挥、充分发展。
庄子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很形象、很深刻,对于我们把握事物的大局和系统性的掌控关键节点很有启发。有一个名厨叫丁,替梁惠王宰牛,技艺精湛出奇:运刀动作迅疾、优美、如和于乐的舞蹈,顷刻间骨肉分离,整头牛如泥委地且不费力气、刀刃无损。梁惠王颇为惊叹,问庖丁解牛技艺为何达到如此境界?庖丁有段非常精彩的回答,饱含哲理;战略的大局观一览无余。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意思是:“臣所喜好的是解牛之道,已经远远超过技巧了。刚开始我在宰牛时,看到是整头牛。三年以后,看見是牛的内在骨节与肌肉纹理,已经不再是全牛了”……“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缝隙的,而刀锋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锋刺入有空隙的骨节中,自然可以宽绰而有余地运转刀锋了。”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既要有“目有全牛”的大局观,又要有“目无全牛”的系统拆解论,把握关键节点,做到精准施策。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意思是:“所以圣人想居于上位统御百姓,必须在言行上保持谦下;想先于百姓、在前引领他们,必须站在百姓身后支持他们。所以,圣人居于上位而老百姓不觉得是负担,立于前位老百姓感受不到危害,所以全天下的人都乐意推举他为领袖而不生厌烦。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的人。”
在《庄子》中,曾提到“庄子说剑”的故事,深刻而形象地阐释了一个君王或领导者的战略层次之别,我们来看一下这则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的惠文王酷爱击剑,曾在宫内养了三千多名剑客,不分昼夜地互相搏击。一年到头,剑客们的死伤人数竟高达一百多人。由于赵王沉迷击剑,不理朝政,于是,一些诸侯国就企图攻打赵国。太子为此十分担忧,便对身边人说:“谁能劝谏赵王放弃击剑,我就赏赐他一千两金子!”手下人都说:“只有庄子才能够劝谏成功。”于是太子便派人去请庄子,并带去了一千两金子。
庄子进宫后,先是退还了金子,然后问太子:“不知太子有什么指教,竟赐我千金?”太子说:“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我对您佩服至极,所以才送金子以表敬意。当然,我也是另有所求,可您不接受金子,我即便有事,也难张口相求啊!”庄子笑道:“我听说太子想找人劝谏大王放弃他的爱好,这实在是比登天还难啊!并且很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不过,我倒是愿意试上一试。”太子十分高兴,又叹息道:“可是大王只接见剑客,你如何能见到大王呢?”庄子回道:“那我便会使剑。”太子说:“父王所接见的剑客,个个都披头散发,鬓毛翘起,佩戴着威武的帽子,并且瞪着双眼,面色潮红,愤怒得连话都说不清楚。越是这般,父王就越喜欢。可是如果您穿着一身儒服去见大王,恐怕会有不妥啊!” 庄子说:“那只能烦劳太子备好服装了。”三天后,庄子穿上剑客的服装,在太子的引见下去拜见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正在宫廷里等着庄子,见面后拔出宝剑问道:“你是来比剑的?” 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击剑,便想给大王施展一下本领。” 赵惠文王问:“你击剑可有什么特殊本领?”庄子说:“我的剑法,十步以内便可以杀倒一人,纵横千里而不受阻挡。” 赵王一听非常高兴,叫道:“那可是天下无敌呀!可不知你想用什么样的剑呢?”庄子说:“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赵惠文王:“哪三种剑?”庄子说:“我的三种剑,乃是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人之剑。” 赵惠文王怪道:“什么是天子之剑?”庄子说:“天子之剑以燕国的石城为尖锋,以齐国的泰山为刃,以韩魏之地为剑柄,它用五行的意理来支配天地。只要用此剑,就可以镇住诸侯,一统天下!”惠文王听了,精神为之一振,问道:“诸侯之剑,是怎么回事?”庄子说:“诸侯之剑以勇士为剑锋,以廉洁之士为剑刃,以贤良之士为剑脊,以忠圣之士为剑环,以豪杰之士为剑柄。此剑也是所向无敌,且顺应四时的变化,符合百姓的心愿,只要用此剑,诸侯宾服,天下安定。”惠文王听了,若有所思,往下问道:“庶人之剑呢?”庄子回答说:“庶人之剑是披头散发,鬓发上翘,瞪着双眼,互相搏杀。这和斗鸡没什么区别,对国家毫无益处。如今,大王拥有天子之位,却偏偏喜好庶人之剑,连我都替大王感到可惜啊!”听罢这一番话,赵王很是惭愧,他牵着庄子的手步入殿堂,再三向庄子表示敬意。庄子对惠文王说:“大王请休息吧,这三种剑我已经与大王比试完了,这便告退。”赵王本想留庄子为官,见庄子坚持离去,只好罢了。
此后他决心改过,只专心于朝政并提拔了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等文武大臣,很快便政治清明,武力强大起来。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意思是:“解决难题要从容易的问题开始,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天底下的难事,必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小的事做起。”“合抱粗的大树,是从小树苗长起;九层高的台子也是从一砖一瓦垒砌;千里之行也得从脚下每一步开始。”
战略落地必须从细末处做起,战略规划要高阔但战略执行却要精细、务实、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