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尊佛像都如同一本书
2019-09-10龚方件
龚方件
我们走进肖海云的收藏室,这里摆了各种古玩,而最具光芒的还是一尊尊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佛像。
肖海云并不算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谈起收藏佛像的故事,以及对佛像的鉴赏与鉴定,他却是津津乐道的。
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肖海云,于改革开放的90年代下海淘金,目前在北京中关村经营着一家IT公司,工作之余,肖海云漸渐爱上了收藏。最早的兴趣是从收藏家具开始,为了装修新买的位于京郊的花园洋房,他开始买古董、家具及油画,而真正让肖海云在收藏领域得到提升,却要从他收藏佛像开始。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缘,肖海云得到一套木质佛像,并被其强烈吸引。“手工漂亮,题材丰富,每尊造佛都有不同的故事,文化、历史、宗教都蕴含在里面了。”从佛像开始,肖海云真正感受到了身心都完全沉浸其中的巨大收藏乐趣,他在这个领域里越沉越深。
相较于其他古董及艺术品门类,佛像收藏兴起的时间并不算太久。被公认对佛像拍卖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并真正令大众开始对这个门类产生关注度的,要数2006年10月17日香港的苏富比“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专场拍卖会。肖海云回忆那次参加拍卖会的情形:“当时拍场座无虚席之外,站着的人密密麻麻,我当时没有挤进拍场,在外面看电视的也是人山人海。”
想起那次拍卖会的缘起,肖海云不得不谈到一段令他遗憾的往事。2005年,肖海云出差到英国,在伦敦郊区的一家老古董店的小阁楼上,一位英国掌柜拿出了一个令他眼前一亮的佛像,开价约合15万元人民币。经过还价,肖海云最后以10万元出手买下,而且马上通过汇丰银行把钱打到了古董商的账户里。那个英国掌柜很少见到如此爽快的中国买家,高兴之余把他收藏的另外十余个佛像拿给肖海云把玩。他开了眼界,很兴奋,但掌柜的一句话又打击了他:所有佛像总价500万元,而且不单卖,不还价。这些佛像让肖海云很是心动。“当时没有那么多钱,就打电话给一些做收藏的朋友,希望大家集资一起把它们买回来。那一年,我刚刚开始收藏佛像,很多朋友对我没有信心,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肖海云回忆,时间和机会就这样被搁置了。
不久,听说这些佛像来到亚洲。那时肖海云还在兴奋着,觉得和佛像很有缘分,于是开始组织藏家,计划半个月左右把这些宝贝收入囊中。九个藏友甚至把各自希望买到的佛像给分配好了,但所有想当然的最后都沦为了一厢情愿。彻底出乎这一帮生意人意料的是,在他们之前有几拨南方的买家都不是收藏界的人,所以很敢于生猛地出价,最终的成交价格是他们的两倍多,肖海云一行人谁也没有收到一件宝贝,由此可以看到佛像收藏巨大的文化价值和非比寻常的意义。肖海云称,佛像除了有极高的美学、宗教价值之外,内里还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时代价值,“比如当年永乐皇帝大铸佛像是希望利用宗教信仰来让各个民族统一融合”。
在此之前,国内的佛像交流可追溯到1998年天津文物公司的佛像拍卖专场,它开启了藏传佛像跨入拍卖的第一步,但那时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成交量与价格来看,也十分萧条。“2001年到2005年这段时间,天津文物公司每年对佛像要展销一到两次,可价格没有起来,可以说比较便宜,是一个空当期。”肖海云还记得自己刚进入佛像市场时的情形,“举个例子,就说那个时候普通的佛像——16世纪的清代京造,才几万元,再大一点儿的几十万元。”
据肖海云介绍,在佛像收藏的门类中,相对于“明清佛像”的是“高古佛像”。“高古佛像”一般指的是汉朝、魏晋时期铸造的佛像,留存下来的以石刻、木雕居多;明清佛像则以铜或铜鎏金铜佛为主,其中又以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宫廷佛造像,即“永宣佛像”最具收藏价值。
从2004年佛像收藏以来,肖海云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从最初的患得患失到现在“心里踏实了”,通过这十几年的买卖真正让自己弄懂佛像收藏的方方面面,“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对认知事物的能力,这对于藏家来说很重要。从投资角度上讲有这个能力你就能赚钱,以藏养藏就够了。很多藏家能体会到的快乐基本上都是人们捧他的快乐感,并不是他自己从器物里头得到的一种知识和智慧的提炼。而当你真正懂了之后,在古玩市场上,你就可以一方面体会参与的快乐,另一方面超越一时的冲动。毕竟,记在脑子里比搁在庙里、藏在家里更有意义。我现在重要的东西都在脑子里,你说任何细节我都能清清楚楚的,所以那个东西其实已经属于你。得到与得不到都不重要。得到了,物理上属于你;得不到,精神上属于你”。
在前两三年,佛像市场曾一度下滑,肖海云认为,“看客往往根据数据的流拍或者成交价格走低,就认为佛像市场下跌。其实是因为拍品品质不如以往,佛像数量本身太少,所以这个圈子也不会太大,一般人不了解,不敢进入。真正的精品价格永远也降不下来,而且一直在稳步上升”。在现在的市场上,一尊铜质佛像小品,其市场价格至少在5万元左右。品质上好的铜佛像,价格可达1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
“古董古董,首先是要老,是古代的东西;其次要懂,看明白,这才是有收藏价值的。”肖海云说要真正读懂古玩,就要不断学习有关的知识,还要经过无数的实践磨炼,可能花大价钱买到不好的东西,也可能被人做局受骗,但这里面是充满乐趣的。肖海云告诫大家,初学者不应该投入太多精力和金钱,可以按如下分类购买标本,入手学习。
首先可以关注木雕佛像领域,拿几百块购买一两尊明清的小木雕佛像,进行木质、矿彩、装藏以及工艺的研究。基于初步印象基础上,再规划一千元以内,进行其他风格的标本购买。对于铜雕佛像,则可以就锤堞佛像(即铜皮佛像)或者铸造佛像分类进行标本购买研究。锤堞佛像可以买一两个几百元的配饰,进行铜质、鎏金、矿彩、工艺的研究。铸造类可以购买一两千的小型铸造佛像,对铜质和铸造工艺进行感性的研究。
其实,这种研究性质的购买,必须基于不执著于价格的目标方向,即“这些购买的东西,我就是作为学费了”,不指望升值也不指望以后能换钱,只有这样,才能安心去研究,才能买到真品。否则,总是算计成本产出的经济价值,连标本都想买到最省钱的,最后拍大腿还是买到假货标本,一入门就错,以后自然就更没有出路买到好藏品了。所以就投资价值而言,可以把标本型购买在经济投资价值上算作净投入,产出则在知识积累上算。
另外,所有收藏入门的人都会对捡漏抱有极大的兴趣及期望,肖海云笑着解释说,“现在在佛像领域能够捡到漏的可能性已经是越来越小了,也有人提出花小价钱买好东西,但是我认为这种心态同样是不理性的”。他之前有个观点是捡漏要看大的方向,“认准了哪个方向要涨,还在洼地的时候就开始买进,这也等于捡到漏了”。肖海云坦承,现在佛像板块依然有升值空间,“因为价格属于刚刚上涨,在这期间还需要大家的认知和市场的发酵,所以说依然有机会。”另外,佛像的存世量与其他门类相比要少很多,即使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入手一些价格偏低点的老佛像同样会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和机会。
有人存有疑问,为何佛像收藏在拍场上日渐火爆呢?也许这与国人的精神与信仰追求改变密切相关。不少做生意的人士,近年来开始玩沉香、戴佛珠,这似乎成了富裕起来的阶层寻求精神支柱的一个趋势,亦构成了佛像市场持续上涨精神需求的基础。当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由于佛像的热涨和升温,现在一部分藏家选择跟风,肖海云认为,“跟风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但也要理性去跟,比如要尽量选择权威的拍卖行或者是交易机构入手藏品”。此外,他还提到,收藏佛像与收藏其他艺术品不同,“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所以我不提倡只抱着获利的态度去收藏佛像。”他建议新藏家还是需要先看看历史书籍,深究一下佛像的内在文化再选择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