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走向学术型教师的修行
2019-09-10季芳
季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教科室副主任,高级教师,苏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首届“领航名师”培养对象。曾获全国教学课件评比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二等奖,近5年在省、市、区开设公开课及讲座20余次;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核心成员参与6项省、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和谐对话,关注人文”的教学特色,教学成效显著。
“专注,意味着认真、勤劳和坚持,意味着对教育工作的投入,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专注,意味着一名教师只要进入教育场域,就必须时刻处于‘教育者’的状态。
专注,看起来只是一种态度,实际上它包含着敏锐的反思、高度的自律和深刻的平等。”
这是《人民教育》2014年第17期中《专注的力量》一文中的一段话,读后至今深有感触。回顾20年来的教育教学经历,“专注”正是推动我自身不断成长的内在基因。专注于历史课堂,专注于“人”的教育,专注于丰厚学养的修炼,虽磕磕绊绊,但在走向优秀、走向学术型教师的成长之路上,我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专注,始于困境
1999年夏末,我满怀教书育人的理想,拖着装满衣物的箱子,心怀着由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忐忑,到吴江橫扇中学报到。陈旧甚至略显破败的教学楼与宿舍并未让我失望,因为对乡镇初中硬件的期望值本就不高;生活与教学条件的简陋也未影响我的教学热情,因为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才是我的关注点。但是,在初二6个班上了两个星期的历史课以后,我的热情慢慢消散,我陷入了困惑甚至痛苦之中。
我的困境源于我的学生,这群初二的学生,在对新教师的好奇逐渐消失后,对历史课堂的轻视随之显现。作为满怀教育理想的年轻教师,我意图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堂思考。初始的师生和谐互动的美好状态渐渐发生了变化,学生居然开始哗众取宠地回答问题,有的开始在课上随意讲话甚至逃课,有的被批评以后无理顶撞,这些,一步步挑战着我的底线。我维持不了我的课堂秩序,“管”不住我的学生!这是为什么?困境中我不断思考这个问题。身边的老教师告诉我,橫扇镇居民大多在近十几二十年间以机织毛衫发家致富,许多人都认为读书无用,所以家长和小孩多不重视教育。历史学科又非“主科”,向来由其他学科教师兼教,学校也较少进行考核。因为以上种种,学生对历史课“不待见”也就不奇怪了。
怎么办?认清现实后随波逐流?这显然与我的“初心”不符。于是,我痛定思痛,寻求破解之道。首先我从自身入手,回顾大学里学到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回想自己初中、高中老师的教育方法;再向外求助,请教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尤其是与家长沟通,了解“特殊学生”的家庭背景与个性特征;最后对学生“软硬兼施”,重点突破,因材施教,“各个击破”,用了大约半个学期的时间,终于逐渐扭转了我在历史课堂上被动的、束手无策的局面。这段“痛苦”的经历成了我教育生涯的宝贵财富,它磨炼了我的教育技能,提升了我的修养,强大了我的内心。在之后十几年的班主任与德育管理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很少再气急败坏、火冒三丈,多能够平心静气地分析状况,依据教育规律,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化解教育中的矛盾。
专注,立于课堂
课堂纪律基本稳定后,我进一步专注于我热爱的历史教学。在橫扇中学工作期间,我曾经的高中历史老师唐琴与区教研员孙入学老师给予我很多鼓励与帮助,他们为我提供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教我制作活动投影片,甚至直接指导我的课堂教学,使我开阔了视界,提高了教学胜任力。工作第一年,我就在吴江市历史评优课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由于各项综合素质不错,工作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学校委我以“重任”,除继续任教历史外,还让我担任一个班的英语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第二学期,由于英语教学成绩不错,又给我加了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取消了历史教学任务,我的历史课堂变成了英语课堂,我受学校重视了,但却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历史教师。
在初中,英语学科显然比历史学科要受重视得多,英语教师的“存在感”更强。但是我并未顺势“转行”,而是在做好英语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继续关注自己喜爱的历史教学,翻阅历史学科杂志,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动态。因此,当我2001年调入吴江高级中学后,迅速适应并胜任了历史教学工作。当时学校的历史教研组正在开展“探究—建构”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即以历史课堂为实践基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和教育规律,改变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新型自主学习方式。这在当时颠覆了我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认知,因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探索,努力将“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成长了学生,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高昂,成绩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同时也成全了自己,我先后在区基本功比赛、市评优课比赛、省评优课比赛中获奖。
随着“探究—建构”式课堂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题研究团队逐步意识到,在当下“娱乐化历史”泛滥、“价值缺失”“‘人’缺位”的时代形势下,我们的历史课堂虽提升了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能力,却缺乏对价值观的有意识引领。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均是新时代教育的育人目标,缺一不可。因此,我不断更新完善我的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方式,在研究与实践中,逐步提煉出“和谐对话,关注人文”的课堂教学主张。我真心地走近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师生、生生对话中,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与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蕴养关注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主义情怀,以此获得健康的人格,从而使生命焕发光彩,使人生丰富充实。我力求把历史课堂建成探究型的人文课堂,有“良心”的课堂,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
专注,缘于名师
如果说对历史教育的热爱与专注,是推动我自身成长的内在基因的话,那么名师的引领则是我成长路上的外在压力与动力。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唐琴是我的师傅,也是我成长之路上至关重要的引路人。唐琴老师是典型的学术型教师,她将研究作为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她善研究、善合作、善总结、善创新,拥有独立的教育教学思想、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与较高的学术造诣。20多年来,她一如既往地向我传递她的教育情怀、责任担当,传授她的教学经验、科研感悟。她还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与井然有序的工作風格濡染给我,使我在教育教学之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快。而我,也将“学术型教师”定位为我的专业成长目标。
唐琴老师时时关心我的成长,在我工作生涯的几个“关键节点”上都成为那个“关键的人”。在橫扇中学遭遇教育困境时,她的一句“任何艰难的环境都是锻炼的良好契机”,激励我立足现实,做好职业规划,并重拾勇气,改变教育教学思路,跨越困境;当我因日常工作平淡重复,沉重与束缚感袭来,偶有抱怨之词时,她的一句“消极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如积极改变”,点醒倦怠期的我,让我与平庸说“不”,并自觉提升专业素养,积极参加各项业务比赛,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在我获得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称号,专业发展进入高原期以后,她的一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唤醒了徘徊无助的我,我通过阅读丰厚学养,坚守充满人文情怀的教育,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与历史味、学术味的课堂中得以自由、自觉地成长,我则又找回了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让我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参与更多的学术研讨,聆听更多名师的历史课堂教学与讲座,名师们的真知灼见令我茅塞顿开,名师们的人格魅力令我折服。上海市特级教师李惠军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课堂,用生命诠释着爱尔兰诗人叶芝的那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他用生动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带领学生在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探寻相互联系的逻辑点,探究历史的奥秘,领略历史的魅力。《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任鹏杰主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良心”是“健全人格的内在根柢”“人类进步的推动器”“历史教育的固有灵魂”,呼吁历史教师勿忘历史学科的本心,回归历史学科的良心,构建“有良心的历史课堂”,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和信念。在众多名师的熏染下,我强化了作为历史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深刻感悟到“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而让我的专注得以有的放矢。
专注,聚于团队
“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团队的特点与志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员的工作状态。我任教的吴江高级中学自1998年建校以来,持续开展“研究型学校”“学术型教师”的特色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氛围浓郁。历史教研组更是其中的优秀团队,现14位成员平均年龄40岁,正处专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绝大多数成员常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工作中,大家丝毫不放松对专业的钻研,所有成员均获得苏州市吴江区教坛新秀以上专业荣誉,团队获得“苏州市优秀教研组”称号,并培养产生了1位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4位吴江区学科带头人。在这样的团队中,专业阅读、课堂教学交流成为常态。当难以避免的虚荣心、功利心与职业倦怠感袭来时,身边的伙伴们会互相警醒、互相告诫要回归教育的真谛,把学生的全面成长放在首位,继续专注于平凡而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苏州市吴江区历史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在富有教育情怀和团队精神的唐琴老师的带领下,来自全区各高中学校的一二十名历史教师,基于对历史教学的热爱与对自身专业成长的诉求走到了一起。我与他们“捆绑”在一起,开展“共读—研课—沙龙”常态化的“问史论谈”,即共读一本史学论著,并基于自己的独特理解,结合某一课教学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择取适当内容转化为教学材料融会于课程和教学,丰厚历史课堂。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我们结合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探究—建构”型教学、“时代性价值取向”“学术型课堂”“学术型教师”先后成为我们研究的内容。在“论谈”与课题研究中,我们取长补短,研究成为教育生活的自然方式,这期间收获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百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青年拔尖人才不断涌现。与工作室伙伴们共同成长的经历让我更深刻地体悟到:“如果你想聪明,那你就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睿智;如果你想优秀,那你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出类拔萃。”
用心,专心,不忘初心,是有关“专注”的一种清新可人的注释。在“心”的指引下,我的课堂将闪耀思维的光彩,将沐浴人性的光辉,将散发思想的光芒;在“心”的指引下,我将书写教育情怀,成就一树花开,不断前行在通向学术型教师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