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指标体系建构及培养策略

2019-09-10张嘉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6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指标体系策略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是指教师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价进行设计,把课程设计成功付诸实践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其构成元素包括课程理解、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通过梳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缺失的主要表现、内涵及指标体系,匹配评价方式,提出培养策略,以期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能力提升及专业发展提出理论与实践方向。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指标体系;策略

【中圖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6-0030-04

【作者简介】张嘉,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21)教研员,高级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经验课程,其特质与信息化时代的学力培养目标、教与学方式、评价方式等高度契合。由于课程内容综合、开放,需要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自主性、实践性的发挥,要求教师参与从课程开发到课程评价整个课程运作的过程之中,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那么,在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有哪些缺失,其内涵及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培养这些能力?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究。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高校科班出身的专业师资力量,任课教师均为兼职教师,各级师资教研培训困难重重,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缺失。笔者通过对区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相关分析,发现其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师的课程理解不到位。近一半教师(45.4%)甚至不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和课程性质。(2)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普遍欠缺。大多数教师(61.7%)从未开发过课程,习惯教教材,较少机会和意愿去开发符合学校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3)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较弱。大部分教师(52.4%)认为自己实施课程水平一般或不满意,认为自己在活动设计、主题选择和信息技术融合方面不足,缺乏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内涵与指标体系

1.内涵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内容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部分。本文采用综合的观点来讨论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内涵,整理王宪平、花明等学者的观点,理解如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是指教师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价进行设计,把课程设计成功付诸实践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质,本文所界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构成元素可以分为课程理解、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

2.指标体系。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指标体系,有助于学校与教师了解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构成,使学校与教师双方能围绕能力指标提出能力培养方案,以保证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发生了变化,即教师在完成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课程活动任务时,还需要运用多种形态的教育技术去促进和加强学生学习的素养和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为基础,综合考虑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所应具备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若干二级指标,并对二级指标进行了能力描述。旨在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前测、后测、问卷测评、学期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打分、课堂教学观察、学生学业评价过程性资料、教科研成果等整理成大数据。同时,结合学生、家长需求度、满意度调查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证方式,更科学客观地把握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状态及显著变化。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影响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学校的环境氛围等。教师自身因素则包括:课程意识、课程知识、学习能力等。根据这些因素对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影响作用,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来切实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1.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育人的独特价值,但由于不参与考试评价,出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行政推动,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育的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权利、地位、福利待遇,等等。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创造条件、形成压力,从而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提升。

2.教研部门的科学研训。

市、县(市、区)级教研部门需要承担起教研培训任务。首先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课程体系,在各类研训活动中,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优化教师教学知识,特别重视信息化背景下所需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等。其次,为规范教师课程教学和指导工作,规范学校课程管理、校本研修等,需要出台适合本区域的、具有合理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标准》《学校校本研修操作建议》等,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最后,借助信息化,实施多元化评价,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证方式,更科学客观地把握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状态及显著变化,从而精准提升能力。

3.学校环境的优化激励。

作为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发展的重要路径,学校要创造有利条件。校长需要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发展的支持和引领,支持教师的改革和创新,给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建立指向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发展的评价制度,如通过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评价体系”,运用信息化平台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评估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变化,从而全面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

4.学习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通过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开放、共享、交流、协作的方式,打破时空局限,辅助教师进行各类教研活动,培训学习和教学研究,形成区域、学校、个人三级研修系统。第一级:区域构建学习社区,如“区域联盟”“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提升研修班”等,通过区域网络平台、学习平台、在线课堂与现场研讨等新型学习环境的创设,开展打破时空局限的区域研训。第二级:学校构建“伙伴共生”学习共同体,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本研修,共享学习资源,促进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共同提高。第三级:个人借助网上学习社区、区域网络平台、区域数字资源等进行自主研修,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反思等提升自己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参考文献】

[1]花明.基于课改背景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J].职教论坛,2011(20):81.

[2]赵文平.教师课程能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7(2):89.

[3]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课题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技术与综合实践学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21.

[4]王宪平.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13.

[5]王宪平.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14.

[6]李海峰.TPACK框架下的教师专业素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5.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指标体系策略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