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点
2019-09-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会极大地改变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好”在哪里?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回答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好就好在它能够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解决了前一个历史性课题之后,我们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就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并为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开辟了广阔道路和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好就好在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以全球视野和历史眼光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发现,它是人世间一股生机勃勃、朝气昂扬的“活水”,坚持通过改革开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完善自我,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展现出突出优越性。
——摘自李君如《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理论。它是在工人运动和劳动人民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这些运动和实践中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仅致力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致力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的观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仅要解释中国,而且要改变中国。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遵循的就是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标准的确立、实践理性的弘扬、实践探索的加强,打开了思想解放的大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与以往的思想学说不同,马克思主义所维护和追求的不是某个阶级的特殊利益,而是全人类的利益。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人类解放的探索史,也是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解放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是因为它植根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就是在这样的理论感召和指引下取得的。中国发展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激发了社会活力,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发展的成就源自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正在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正在给新时代带来新辉煌。
——摘自丰子义《深刻改变中国命运的理论指引》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决定了我们党在执政中始终守住一条根本底线,那就是绝不允许脱离群众。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把党员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把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看作是根本政治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党都要求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对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出现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关心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我们党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并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解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从作风建设入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取得重大成果。
——摘自李洪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就要深刻认识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继续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深刻认识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始终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而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就是要争取民族獨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帝国主义奴役和封建军阀的卖国行径,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爱国主义是一种既质朴又深沉的情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摘自宋进《坚定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都市圈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发挥着更加关键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跨省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大量完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稳步开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9+2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整体来看,我国城市群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城市群内部经济社会联系还比较弱,跨行政区划协调机制大多没有建立起来。促进城市群发育必须抓住都市圈建设这个关键。都市圈是城市群的基础形态,是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具有紧密人口和经济关联的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一体化地域空间组织。当前,我国正逐步形成“城市群—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格局,都市圈正是这个格局中具有枢纽地位的重要一环。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可以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城市与特色小镇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联动。建设都市圈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需要完善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的成熟能够促进人口在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乡村合理分布、各得其所,实现人口分布与产业空间分工的优化协调配置。
——摘自尹稚《更好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