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门开放公能日新

2019-09-10孙寿涛

天津教育·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南开大学思政马克思主义

孙寿涛

对南开大学的师生来说,我们是在学习了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重要讲话的氛围下,又迎来了“3·18”讲话。我认为,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3·18”讲话既一脉相承,又提出了新要求、新希望,开启了新征程,意味着思政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已经作好充分准备。南开大学秉持“开门开放”的理念和“公能日新”的校训,举全校之力,集全校之智,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生互动,全方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开门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和平台建设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6年荣膺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后,学校旋即成立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由各文科学院院长为成员,秉承“开门开放”的理念,举全校之力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集全校之智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为充实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力量,适应新时代要求,学校特地从哲学院和经济学院调来得力干部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和副院长。学校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人才绿色通道机制,加快人才引进和招聘速度,通过引进、外聘、返聘等多种渠道,补齐短板,加强队伍建设。为推动形成学科高峰,带动各二级学科交叉融合,发挥校内馬克思主义研究力量的整合与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调整设立三个研究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南开大学第一时间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同时,按照天津市委部署,南开大学牵头,联合10所天津市高校,于2018年3月成立“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推进相关研究教学的资源共享、协同攻坚、成果应用,协同推进新思想的研究阐释和思政课程的“三进”工作。立足于天津市“名师工作室”“领航计划”、天津市思政课程“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鼓励教师投身思政课程建设。推动形成“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组成的助教体系,全面实施“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讲一练二考三”教学改革,强化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管理。

二、公能日新,优化课程体系,探索“四同”育人模式

2018年初,在新版教材尚未就绪的情况下,南开大学领衔天津市高校率先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指导方案,并面向天津市高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指导方案的专题培训,引领、提升天津市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2019年2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研究基地。结合基地建设,南开大学继续加大课程教学专题研究力度,以科研促教学,推动思政课程建设。南开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协调组织校领导和各学院、各部处领导、专家、学者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线上线下相结合,不间断、全覆盖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了服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与有机融合,落实思政课程的实践环节,践行“知行南开”传统,整合设置“公能实践”课(思政课实践教学),我们积极做好本硕博思政课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衔接,打造并完善“步步高步步深”全过程思政课教学体系,用好校内各学院优秀师资,协同推进研究生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有效性。

南开大学以入选和建设好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物理学院)为契机,形成“三全育人”工作合力。学校开展“思政元素”发现活动和课程思政建设立项,推动各院系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形成自觉的课程思政意识,着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构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相融合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学校专设“中国发展”课程,党委书记、校长等校领导和一批院士、长江学者带头走上讲台,全面系统地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鲜活生动的主题课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和理论自信。从2018—2019学年开始,整合各学院优秀教师组建授课团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通识选修课,立足学校,辐射天津,坚定学生“四个自信”。持续多年面向全校开设《马克思资本论概论》《毛泽东的领导方法》《文化自信与党的文化资源概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等思政类通识选修课,拓展思政教育课堂主阵地。

探索师生“四同”(同学、同研、同行、同讲)育人模式和机制,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协同作用。“同学同研”使师生互动“活”起来。围绕提升思政课活力设立师生同研课题,以问题为导向,使师生在“同学同研”中达到理论认识上的“同频共振”,切实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依托讨论课和各种研讨会、读书会等师生思想交流平台,健全“同学同研”机制。“同行同讲”推动思政内容和形式“活”起来。以“同行”为载体推进“同学”“同研”“同讲”,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指导学生开展调研,并依托“同行”组织现场教学,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各环节,把理论宣讲送到田间地头、工厂社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南开大学爱国主义传统的充分肯定为动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2018年暑假,5000多名学生和100余名教师组成的520余支实践队,奔赴海内外开展“牢树中国自信”“坚定中国信仰”“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四个专项实践;2019年寒假,开展“小我融入大我,南开与祖国同行”主题社会实践。2018年,“师生同行”中录制的南开大学微课被人民网评为首届“新时代网红思政课”,南开大学学生连续两届荣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

总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秉承“开门开放”的理念,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推动形成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的“同心圆”。课程体系同心圆,核心层是思政必修课,中间层是思政类选修课,外围层是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即课程思政,同时以全员参与“师生四同”的“公能教育”社会实践加以贯穿;教师队伍同心圆,核心层是从事思政必修课教学的专任教师,中间层是从事思政类选修课的教师,外围层是内蕴课程思政元素的全体专业课教师。今后,我们将秉持“公能日新”的校训,继续探索师生“四同”育人模式和机制,并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南开大学爱国主义传统的充分肯定为动力,依托八里台校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歌、校园人物等元素,发挥校史育人作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系列教育和实践活动,着力创新形式,提高育人实效。

(责任编辑  吴淑媛)

猜你喜欢

南开大学思政马克思主义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浪漫的材料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百年南开学子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