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型公益广告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2019-09-10郑丹妮
【摘 要】叙事型公益广告是灵动的故事讲述,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可将叙事型公益广告应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心理健康教学注入新的元素,丰富其教学方式。叙事型公益广告通过引起学生对故事人物的喜爱与认同,产生近乎真实的临场感,唤起强烈的情绪,达到改变学生态度和信念的效果。
【关键词】叙事型公益广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8-0045-03
【作者简介】郑丹妮,福建省厦门市高崎小学(福建厦门,361006)教师,二级教师。
一、叙事型公益广告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应用的背景
在所有情景教学活动中,最能营造氛围、多感官刺激学生的方式之一是播放生动切题的影视素材。公益广告就是一种很好的影视素材,与电影素材相比,公益广告的用时短,时长一般在3~5分钟,可以省去课前准备中剪辑视频素材这道费时、费力的程序,执教者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叙事型公益广告是公益广告中的一种,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由于用时限制,广告设计者往往别出心裁地将故事情节融于方寸之间,简短而不失内涵。每一部经典的叙事型公益广告就是一个哲理故事,其中一些是关于自我成长、挫折教育、生命教育、人际交往主题的,将这类主题的叙事型公益广告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视听享受,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学注入新的元素,丰富其教学方式。
二、叙事型公益广告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应用的依据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记忆和注意等认知能力迅速发展,逐步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注意稳定性有所提高,情绪发展处于稳定期。故事叙述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产生情感的共鸣。
心理学家Green在2000年提出的叙事传输理论有效地解释了故事说服效应。她将叙事传输定义为“沉浸”于一个故事当中,是一个“整合了注意、情感和意象的独特心理过程”。通過减少负面认知反应、喜爱和认同故事角色、产生近乎真实的临场感以及唤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来改变人们的态度和信念。
三、叙事型公益广告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具体应用
1.喜爱和认同广告中的故事角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在他们对自我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学会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这一课主要关注“对自己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把自己看成是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喜欢自己,不拒绝自己,心甘情愿成为自己。在教学中,笔者选用了瑞士公益广告《又有谁完美呢》作为导入。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设计师专门邀请了一群身体有缺陷的残疾人,按照他们的身体构造制作橱窗模特。这群特别的模特虽然身体“残破不堪”,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橱窗模特设计制作完成之后被摆在了繁华街市的橱窗里,这一群残疾人朋友看着橱窗,眼里闪现出一丝亮光……
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理解能力明显提高,这则公益广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故事中出现的几个人物看上去很特别,学生一开始接触的时候对他们产生的感情或许是怜悯和同情;随着故事的推进,学生可能从故事人物身上读懂了一些东西;当播放到这群残疾人看到自己的身体模型时,学生眼里透出欣赏和激动,陷入了沉思。这时教师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探索自己,激发学生对“悦纳”这个词的思考和理解,学生内心对故事人物的同情和怜悯逐渐转化为喜爱和认同,为接下来的课程环节做铺垫。
2.产生近乎真实的临场感。
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叙事型公益广告呈现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近乎真实的临场感在态度改变上具有强大的力量。
笔者执教小学五年级“感恩父母”这一课时,将央视播放的“将爱心传递”系列公益广告中的《洗脚篇》呈现给学生。这则公益广告是化抽象为具象的经典范例。广告通过生活场景来演绎:一位辛苦工作了一天、面带倦容的妈妈在下班回家之后为孩子洗脚,又端水为婆婆洗脚,孩子也学样端着水来给自己的妈妈洗脚。广告里孩子说的那一句“妈妈洗脚”深深地打动了人心。
看完《洗脚篇》这则公益广告后,笔者明显感觉学生有很多想要表达的情绪。笔者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讨论:从这位妈妈的身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故事中的孩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通过“情景—体验—认知”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景体验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达到教学目标。
3.唤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小学五年级“我爱我的爸爸妈妈”这一课重在引导学生珍惜父母的爱、感受父母的爱,并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思考如何更和谐地与父母相处。笔者将这堂课设计为三个环节:爱的体验、爱的回忆、爱的行动。在磨课时,笔者在“爱的回忆”这个环节中,直接向学生抛出讨论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忆爸爸妈妈平时爱我们的点点滴滴,与组员分享自己和父母在一起时的甜蜜回忆。”许多学生在这一环节突然“静音”,讨论的效果不太理想。课后,小组组长向笔者反馈了讨论时的情况:大部分学生羞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极个别的学生表示“词穷”,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受阻,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课程设计进行了调整,将泰国经典的公益广告《母爱的力量》安排在小组讨论前。广告主要讲述一位体重超过80公斤的母亲为了救治病重的儿子,拼命将体重减至60公斤以达到移植肾脏的体重要求。学生看到视频里的那位母亲由于拼命减肥而晕倒的镜头,不禁潸然泪下。这则公益广告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情绪的牵引下发自内心地探索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联结。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使用的叙事型公益广告素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尝试归纳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使用的叙事型公益广告素材。(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