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宕的改革

2019-09-10许知远

睿士 2019年7期
关键词:光绪皇帝孙家帝国

许知远

7月月17日,孙家鼐再度将《校邠庐抗议》上呈给光绪皇帝,建议印刷一两千部,交给部院卿寺堂司各级官员,让他们对书中的改革建议作出评论。

这是1898年的夏天,维新的热情正弥漫京师。自1875年即位以来,这似乎是光绪皇帝第一次真正充分施展自己的权力。他发出了一道又一道圣谕,作出了一个接一个的改革指示,几乎遍及帝国的每一个方面。

很多官员相信,这些指令来自于康有为。这位候补的工部主事尽管职位低微,却对皇帝拥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在一些传说里,他还常深夜出入紫禁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则令很多人不安。出版的《孔子改制考》让人瞠目结舌,他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塑造成一个改革家,他还推翻了汉代以来的经学传统,声称历代学子所吟诵的颇多典籍,不过是伪造的。他还是日本的明治天皇、德国的彼得大帝的拥护者,期望光绪皇帝能追随他们的轨迹。除去这些异端思想,他招摇的个人风格也颇引人侧目,他是个狂热的社交动物,热衷于结识各种权力人物,虚荣、夸张。

71岁的孙家鼐博学、谨慎,符合儒家理想,他也因常年充任光绪的老师,获得一种独特的影响力。“他是所有官员中最有教养、最具绅士风度的人之一”,一位熟悉中国官场的英国传教士评论说。当另一位帝师翁同龢被突然性地解职后,孙的重要性再度上升。他成了27岁的光绪最信任的人物。

上呈的《校邠庐抗议》也体现了孙家鼐的主张。他厌恶康有为代表的激烈风格,却也不是守旧者。这本书则是他心中的改革蓝图,在上呈的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与汤寿潜的《危言》中,“以冯桂芬(《校邠庐抗议》的作者)为精密”,尽管其中颇有一些不能实行的建议,却最适合应对此刻的危机。

这也是令人悲哀的建议。距离《校邠庐抗议》的写作已过去了三十七年,冯桂芬也于二十四年前离世。在苏州人冯桂芬出生的1809年,帝国仍处于一种平静中,但到了1840年他高中榜眼时,危机已在南方爆发,英国舰队令清帝国守军毫无招架能力,并最终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与五口通商成了屈辱的遗产。接下来的二十年,更是一个天崩地裂的年代。在南方,一场高举洋教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在北方,英法联军甚至一把火烧掉了圆明园,咸丰皇帝充满惊恐地躲在承德。

这经历都逼迫冯桂芬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观察中国。此前,他的朋友魏源已经作出了类似的尝试,后者发现新到来的蛮夷与往日不同,至少在武器装备上,他们更强大,他也决定在传统的经世理念中,加入如何应对“夷人”的理念。冯桂芬在1860年前往上海居住,在观察了租借区后,他发现中国与这些“夷人”的差距比想象的大得多。“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美),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他问道:“彼何以小而强,我何以大而弱?”尽管这地理事实并不准确,他却感受到新的历史潮流,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富强的秘密。他大胆宣称,教育理念、经济发展、政治合法性、知识生产方面的优势,是西方列强超过中国的关键所在。

71岁的孙家鼐博学、谨慎,符合儒家理想,他也因常年充任光绪的老师,获得一种独特的影响力。“他是所有官员中最有教养、最具绅士风度的人之一”,一位熟悉中国官场的英国传教士评论说。

这本有几十篇文章构成的《校邠庐抗议》完成于1861年,它涉及中国变革的方方面面。其中尤为重要的政治参与问题,冯桂芬尝试用“乡里民主”来促进朝廷与民间的意见流通,因为“君民不隔”是西方富强的关键原因。偶尔,他还流露出某种大逆不道的语气,比如赞扬美國的自由选举,总统并非世袭。

像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一样,完成书稿的冯桂芬不是寻求公开出版,而是进呈给可能实行这些主张的高级官员。声望如日中天的曾国藩是最佳人选。但曾在表现出谨慎的赞许后,却并未着力推行他的主张。李鸿章则将冯桂芬纳入幕帐之中,他对自强的理解很可能受到他的影响。直到1874年去世后,冯桂芬的后代才刊刻《校邠庐抗议》的遗稿,其中“采西学议”“制洋器议”“改科举议”等都未收录,全本一直到1883年才有木刻版。这本书一直在部分士大夫中流传,并影响到日后一列改革者的观点,郑观应、汤寿潜等人的著作都带有他的印记。常年的思想与言论控制,令所有的思考者心生恐惧,他们不敢将自己的思想公之于众。而在官僚体系内,对任何异端思想都保持高度的戒备。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在1884年就有了雏形,兵部尚书彭玉麟为其作序,但直到1894年3月才面世,因为“是书遇事直言,动触忌讳,虽未忠愤所激......难免获罪当道”。

当孙家鼐将《校邠庐抗议》上呈光绪时,这也是对冯桂芬的一种迟来的认可。在清帝国经过接连的失败之后,当初的一些异端思想终于逐渐被接受。但这也是迟来的接受,清帝国早已错过了最佳的变革时间。

猜你喜欢

光绪皇帝孙家帝国
皮克斯的动画帝国
慈禧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是为保护?
鸟巢大作战
大钟惊魂
玩转正阳门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清朝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活动研究
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六 大不列颠空战(下)
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四 战争魔影(下)
戊戌政变前后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