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协同育人体系
2019-09-10韩荣寨
【摘 要】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三方的教育合力。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华锐实验学校通过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协同育人体系,为流动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争取优质教育资源,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协同育人;家校合作;教育环境;社区力量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5-0061-03
【作者简介】韩荣寨,江苏省无锡华锐教育集团(江苏无锡,214100)董事长、华锐教育研究院院长。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三方的教育合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家校合作只局限于学校与家庭之間的单方实施或双边的信息传递,而没有构建起以社区为基础的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共育体系。因为缺失社区的教育力量,我们的家校合作共育变成了教师与家长结成“同盟军”致力于“抓成绩”,学生无法从学校的“小天地”走向社会的“大舞台”。
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家校共育体系,是我们当前“大德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从社会层面探索“立德树人、全程育人”的重要抓手。作为一所专门招收城市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华锐实验学校从2012年创办伊始,就致力于为流动儿童打造“优质、普惠”的教育模式,并针对流动儿童的特殊性,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家校共育体系。
一、与社区共建“第三课堂”
流动儿童最缺乏社会归属感。很多流动儿童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多年,甚至一出生就生活在城市,他们对自己的家乡缺少乡土情感,而在城市中又处于边缘状态,他们长期游离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成为没有归属感的“空心人”。
所以,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完备的“三大课堂”。“第一课堂”在教室,教师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授课,保证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课堂”在校园,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三课堂”在社区,让基层街道妇联、团委等牵头组织的各方教育力量参与进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协作的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校与社区共建的“第三课堂”,“第三课堂”让社区成为流动儿童情感归属的家园,这对帮助流动儿童尽早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我们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与当地钱桥街道苏庙社区共建“第三课堂”——阳光驿站·蒲公英课堂。每天下午学生放学之后,我们安排优秀教师在苏庙社区活动中心进行志愿服务,为在该社区内居住的300多名流动儿童进行集中免费的学业辅导,解决这些流动儿童放学之后无人照看等社会问题。而社区则会组织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为学生们讲述无锡的历史风俗,让流动儿童了解无锡的风土人情,尽早融入无锡,成为合格的无锡新市民。
二、与社区共同开展“学生表彰”
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区相互配合,形成正向激励的良好氛围,社区的文化氛围对身处其中的流动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与社区共同开展“学生表彰”,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德育创新。我们走进社区,邀请住在社区内的流动儿童家长一起参加,让家长们见证自己孩子的成长历程。这一活动不仅能鼓舞受表彰的学生再接再厉,而且在社区中树立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榜样,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从2017年开始,华锐实验学校就根据流动儿童人数,与周边社区共同开展优秀学生表彰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每学期末,我们会带着优秀学生的奖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优秀学生家中,向暂住在该社区内的流动儿童家长报喜;同时与社区一起组织优秀流动儿童及其家长集体表彰活动,邀请街道领导、当地居民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另外在社区公告栏里,我们会张贴讲述优秀学生的学习故事及其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故事的图文,向社区传递正能量,激励流动儿童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让社区内其他流动儿童家长有了学习模仿的榜样。
三、与社区共研“亲子关系”
我们曾对在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有68%的学生与其父母的“亲子关系”较差。大部分流动儿童的家长为了生计奔波,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亲子关系处理不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学校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借助专家的力量,与社区一起合作开展与学生成长有关的课题研究。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理解流动儿童身处的家庭和社区因素,尽量规避对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找到协同育人的最大公约数。
2016年,华锐实验学校承担了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汪晓赞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子课题“学校、家庭和社区多元联动对亲子关系影响的实验研究”的任务。我们主动邀请周边苏庙社区、晴山社区一起参与改善辖区内流动人口家庭亲子关系,在社区或学校内组织流动人口家庭亲子运动会等活动,让流动儿童与其父母有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让更多的流动儿童家长认识到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四、与社区联办“父母学院”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一般比较薄弱。我们开展过一项关于“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和家庭教育理念”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学校学生家长中学历水平为初中及以下的大约占50%,85%的家长教育孩子时采取的是简单粗暴的打、骂等方式。
做好流动儿童教育工作,首先需要提升家长的教育见识与能力。我们与周边社区合作,成立公益性质的父母学院,为流动儿童家长设计了一系列家庭教育课程,邀请教育界知名专家,每月开设线下和线上教育公益讲座,向社区民众传播科学教育理念,提升社区内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
为了进一步增强“父母学院”的培养针对性,提升华锐学生家长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教育能力,华锐实验学校所在的华锐教育集团还组建了华锐父母学院,每月举行一场线下或线上家庭教育讲座,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主讲,解决流动儿童教育的相关问题;另外,华锐父母学院邀请部分懂教育的家长,担任华锐父母学院的兼职研究员,让他们不定期向其他家长分享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我们还根据流动人口家庭的特殊性,围绕安全意识、健康饮食、运动健身、生活自理、情绪引导、待人接物、学习习惯、社会体验、亲子沟通和以身示范10个主题,征集家长教育子女的相关案例,编制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有效改善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
五、请社区督行“教养公约”
我们对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过一次摸底,调查结果显示,有51%的流动儿童由于父母无暇顾及,身上有一些不良习惯,如不讲究个人卫生、不懂得文明礼貌等。
为了让流动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华锐实验学校围绕培养“会生存、善学习、有教养的现代人”目标,组织学生、教师和家长三方共同协商签订“教养公约”:从“安全、卫生、学习、礼仪、品格”5个方面确定学生行为准则,从“职业操守、师生交往、家校沟通、终身学习”4个方面确定教师行为准则,从“以身作则、亲子之道、家校配合、自我提升”4个方面确定家长行为准则,力求形成一种“自觉履行、互相监督、相互支持”的契约文化。
每学期的新生家长会,华锐实验学校会组织学生、教师、家长三方“教养公约”签字活动,我们还邀请社区工作人员现场见证。首先组织学生、家长们学习了解公约内容,明确各自应尽义务,然后在学生、教师、家长的互相见证下,大家在“教养公约”上签名。家长会后,家长带回“教养公约”并时刻提醒学生遵守行为规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请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参与监督执行,学校与社区共同评选出遵守“教养公约”的模范家庭,将表彰决定在学校和社区的公共场合处张贴出来,进一步放大榜样的影响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训练之后,华锐实验学校学生的行为与刚入学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们在校园里见到来访的客人老师,会主动打招呼;每天早晚坐校车,学生们下车时会主动跟司机师傅说再见;学生们回家之后,能积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2017年6月,华锐实验学校以过硬的教育质量和良好的办学口碑,获得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联合评选的“全国流动人口健康促进示范学校”荣誉称号。华锐实验学校通过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家校共育体系,在帮助流动儿童争取优质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继续探索助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