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点
2019-09-10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第一条,而且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将其作为“九个必须坚持”宝贵经验的第一条。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已为广大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可,而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一些人思想中还存在模糊认识和困惑疑虑。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的“一切工作”,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之笔。所谓“点睛”,就是点明了我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色,这也是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关键。党的领导不是局部的、部分的,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意味着党的领导要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正所谓“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中国,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有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
——摘自王炳林《深刻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越是到关键时期,越是要回望初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目标任务,中国共产党人都初心不改,初心也就成了恒心,初心、恒心又可以进一步转化为推动发展进步的决心、信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重温初心、感悟初心、践行初心,扛起使命、担当使命、不辱使命,进一步激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再洗礼、初心再觉醒、使命再升华、忠诚再淬炼,从而迸发出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辉煌的磅礴力量。这次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充分体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定,并在逻辑上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前后关照的整体结构,需要我们全面把握、全面认识,方能形成推进实施的整体合力、整体动能。“守初心”需要“担使命”,“担使命”要求“找差距”,“找差距”要能“抓落实”,这就形成了一个环环紧扣、相对严密的逻辑链条,确保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在这次主题教育中,要脚踏实地地推进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等各项工作,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总要求的全面贯彻。
——摘自郭庆松《全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正确认识这一思想的理论主题和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康庄大道,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发展新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奋勇开拓、深化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不断交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摘自陈理《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理论品格》
运用法治思维推进良法善治。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主要是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具体行动和工作来体现、来实现的,他们的信念、决心、行动,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将“依法”和“办事”对立起来,将法律和权力对立起来,归根结底是缺乏宪法精神、缺少法律规范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所致。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全面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只要全体党员干部在观念上具备法治思维、在行动上贯彻法治思维,在思想行动上坚持法治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一定能早日实现。
——摘自周尚君《提高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不同”“多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如若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都强求一律,很可能导致人类文明僵化衰落。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道路的成功充分说明,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建设精神家园。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是通过全盘吸收另一国家的文化而实现现代化的。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大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面临与西方全然不同的问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更不可能简单地用西方话语体系解释自己。只有坚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明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为开创和发展中国道路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引领。
——摘自董振华《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及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