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说话了
2019-09-10赵珊珊
赵珊珊
一
朵朵是小班时来我们班的,她长得白白净净,像个小洋娃娃,十分讨喜。刚开学的几天,她是班上哭得最凶的一个,别的孩子哭哭停停,只有她整天都在哭,一边哭一边重复着那句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快点来。”无论我们怎么哄都没有用。大约两个星期后,朵朵渐渐不哭了,在我看来,她和所有新生一样,已经平稳地渡过了分离焦虑期,接下来应该可以渐渐融入集体生活了。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朵朵不再开口说话,小朋友们都说朵朵是哑巴,她的家人十分焦虑,我也同样焦虑。
二
早上,朵朵入园后,为了逗她说话,我问朵朵:“今天是谁送你来上学的呀?”朵朵不回答我。我又问:“是爸爸吗?”朵朵摇摇头。“是妈妈吗?”朵朵摇摇头。“是爷爷吗?”朵朵点点头。朵朵在幼儿园一直是这个状态,对于别人的提问,只要能用点头或摇头来回答的,她就只是点头或摇头,倘若需要说出具体内容,她就沉默不语。
歌唱活动时,老师要求大家合唱,我偷偷观察朵朵,分明看到她的嘴巴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动,可是一旦要求她单独唱时,她又沉默了。
下午放学,爷爷来接朵朵回家,爷爷要求朵朵和老师说“再见”,朵朵总是招招手,就牵着爷爷的手走了。等走到校门外大约100米的樟树下,朵朵开始说话,天天如此。妈妈描述朵朵在家里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活泼、好动、能说会道,甚至有些“疯”,每天晚上回家后特别兴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切她都能一五一十地告诉妈妈,每天还会在家里模仿老师上课、点名。
三
12月6日這天,我记忆深刻,因为这天朵朵终于开口说话了!这是朵朵入园3个多月以来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件事着实让我们三个老师兴奋不已。这一天是家长开放日,朵朵的妈妈来了,整个上午因为有妈妈陪着,朵朵异常兴奋,一直和妈妈说话。午饭时,妈妈要走了,朵朵没有哭,高高兴兴地和妈妈说“再见”。午餐过后,小朋友们排着队去午睡房,路上有小朋友和我说:“赵老师,朵朵说话了。”我仔细一听,朵朵果然在说话,而且说话的声音很大。进午睡房后,朵朵仍在说话,她说话的内容大致是:“我家有天线宝宝,我家还有巧虎。”为了确定她确实说话了,我就问了她一些问题:爸爸叫什么?妈妈叫什么?你家住在哪里?你们小组有哪些小朋友?朵朵都是有问必答,最后兴奋地唱起歌来。看到朵朵奇迹般地说话了,我们特别高兴。可是午睡起床后,朵朵又不说话了,第二天、第三天又回到从前的状态,我们的情绪从高潮跌入低谷。
四
朵朵妈妈十分焦虑,几乎每天都会就朵朵的事与我交流。朵朵妈妈提出带朵朵来我家做客,想考察朵朵究竟出于什么原因不说话,是不是因为害怕老师。这一天,朵朵来到我家,我热情地招待她们,她在我家和在幼儿园完全判若两人,她能轻松地和我交谈,我问什么她就答什么,令我很惊讶。我问她:“朵朵你为什么在幼儿园不说话呀?”她回答说:“我嗓子疼。”
为了进一步了解朵朵不说话的原因,我和朵朵的妈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交谈中得知,在朵朵之前妈妈曾生过一个男孩,因为早产夭折了,所以妈妈怀上朵朵时,一家人都特别紧张,生怕再有什么危险。结果朵朵又是早产,这更让一家人担心。所以,朵朵从小到大都在百般呵护中成长,由爷爷奶奶轮流看护,很少与别的孩子接触,导致她性格孤僻、胆小,自理能力很差。据朵朵妈妈说,朵朵一直不怎么主动与人交流,即使有一群孩子在一起玩,朵朵也是自己玩自己的,很少与人交流,这些年来在家里只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其他人都不喊。
根据上述情况,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咨询心理专家,确定朵朵的症状是典型的“选择性缄默症”。本症大多于3~5岁发病,女孩多见,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但这种缄默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场合下讲话,如在家里或面对熟悉的人;而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讲话,如在幼儿园或面对陌生人。从朵朵的现状分析来看,长期的过度保护让孩子过于敏感、胆小,选择性缄默多半是没有安全感、紧张、焦虑造成的。在得到朵朵妈妈的认同后,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帮助朵朵改变现状。
五
为了让朵朵有更多的机会和小朋友接触,朵朵妈妈打印了很多朵朵的名片,上面有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发给班上的每个孩子。朵朵妈妈几乎每个周末都会邀请小朋友们来家里做客,有时候老师也会参与其中。在家里朵朵很放松,与同伴、老师有说有笑,玩得很开心。
为了锻炼朵朵的胆量,我们会有意识地请她做我们的小帮手,早上帮忙拿体育器械,吃饭时帮忙分发碗筷,画画时帮忙分发油画棒等。除此之外,我们还格外关注她,给她多一份关爱,帮助她消除焦虑情绪、增强自信。
朵朵从不主动与人交往,下课或开展游戏时她总是很孤独,为此,我特地安排了三个性格活泼、主动的女孩,成立了一个帮扶小组,一下课就主动陪朵朵玩。朵朵也逐渐感受到与小伙伴们一起游戏的欢乐,与同伴的交流也渐渐变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等待了漫长的一年后,朵朵终于开口说话了,她和其他孩子一样每天有说有笑,愉快地融入班集体中。当朵朵妈妈得知孩子的转变后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也同样感到十分欣慰。面对孩子的特殊问题,教师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同时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让教育有所成效。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区宝塔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