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下有乾坤
2019-09-10
李志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临床擅长治疗各种痛证、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身心疾病等。在中风后遗症、面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化性骨关节病、肩周炎、失眠症、抑郁症、肥胖症、男性病、亚健康等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门诊时间:周三、周五晚上,周日下午
门诊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
針灸疗法是传统中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医疗方法。针灸疗法在我国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声名远扬至海外。《黄帝内经》中记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
体验过针灸的人们都有所体会,被扎到的穴位会有酸胀、麻痛以及气流攒动的感觉。有时气息上蹿,有时气息下流。其实,经验丰富的针灸医生能够通过一些巧妙的手法,控制“气”的传导方向,让“气”顺着经络流窜,达到预定的方位。这就叫“循经感传,气至病所”。
专家介绍,针刺手法可以分为初、中、高三种等级。其中“针刺得气”,即是一种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的初级手法。是指当针刺入穴位后,医生通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病人出现酸、麻、胀、痛、重等感觉。但这五种感觉并非越强烈越有效,需要行针者(医生)因病、因人而异,自行判断。同时,行针者(医生)也会有所感应,主要是针下的沉滞感,如鱼吞钩,也就是在逐渐向里捻针的时候,突然感到用同样捻针的力量有捻不动或旋转速度减慢的情况,这就是“得气”的表现。
“循经感传”是一种中级针刺手法。是指在患者“得气”后,行针者使用手法来控制和传导这种针感,比如控制扎针时“气”流动的方向,其目的是把“气”传导至患者病证起源的部位,使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专业的针灸医生在治病时,不光要科学选择扎针的穴位,还要考虑最有效的施针手法,合理的施针手法能够放大穴位的功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循经感传”的专业名称叫作“苍龟探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对于中风后遗症有很好的改善效果。中风患者往往会出现单侧麻木或偏瘫的症状,这时使用“循经感传”的手法,针刺委中穴和三阴交,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恢复知觉。
针灸治疗中风有“近端取穴”和“远端取穴”两种大法,针刺委中穴和三阴交属于远端取穴。由于中风的主要病变位于患者脑部,因此在脑部通过“通督启神法”近端取穴也能够治疗这种病。
通督启神法主要用到人中穴、印堂穴和百会穴这三个位于督脉上的穴位,通过调理督脉,达到治疗脑病的目的,能够有效治疗和大脑相关联的一些病症,如中风、脑瘫、失眠、健忘、抑郁等。人中穴、印堂穴和百会穴三个穴位一并针灸能起到通督启神的功效,单独利用其中一个穴位,也能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人中穴属督脉,由于中医认为鼻通天气,口通地气,此穴在鼻和口中间,故名“人中”。该穴位于面部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的交接点,是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三条经脉的交会穴,尤擅长醒神开窍。人中穴是急救要穴之一,同时也能够缓解急性腰痛、便秘。用于急救时,可以利用牙签或者钥匙等锐器,刺激人中穴,直到患者恢复意识;用于缓解急性腰痛和便秘时,只须用手指甲按压穴位即可。
印堂穴虽在督脉之上,却不属于督脉穴位。刺激此穴位有清头明目、通鼻开窍的功效,治疗高血压、失眠、鼻炎、感冒、倦怠乏力等作用。印堂穴位于两条眉毛眉头的中点与鼻子前正中线的交点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通过自我按压,可以缓解前额头痛和眩晕。用指腹按揉印堂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3分钟;或者用拇指、食指捏起两眉间的皮肤向上提拉,每日早晚各50次,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采艾编》中对百会穴有所记载:“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交会之穴,故名百会。百会穴也是位于人体制高点的穴位,位于头顶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通过按摩该穴位,能够提升人体阳气,起到调节心脑系统的作用,对头痛、眩晕、低血压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每天用手敲打百会穴100下,还可以醒脑开窍,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将五指并拢成锤状,轻捶百会穴即可,力度以感到舒适为宜。每天早晚各1次。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而确立的“补”“泻”两种治疗方法。即通过针刺穴位,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补虚泻实,从而调节人体脏腑和经络的功能,促使人体阴阳平衡。徐入疾出,向里用力,引阳入内,简单来说就是缓慢地进针再快速提针即为补法,能够将阳气引入体内;徐出疾入,向外用力,引邪外出,即快速进针再缓慢提针为泻法,能够将体内邪毒带出体外。比如,胃气虚时,需要在中脘穴上使用补法;若胃气实,就要在中脘穴上使用泻法。通过不同手法刺激穴位,能够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
绝骨穴位于小腿外侧,具体位置在外踝尖上3寸处,腓骨前缘凹陷处。绝骨穴也称为悬钟,能够泄胆火、清髓热、舒筋脉,平肝熄风,舒肝益肾。该穴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胁胀痛、便秘等,也能够有效治疗落枕、腰扭伤、肩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一边用力地按揉绝骨穴,一边活动颈椎,可以缓解落枕。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老年痴呆的发生与脑髓不足有关,而补益髓海便是一个能够预防老年痴呆的有效方法。绝骨穴是八会穴中的髓会,有益髓生血的功效。临床上常通过针刺绝骨穴缓解因髓海不足而造成的脑府空虚、记忆下降和反应迟钝等病证,中老年人平日在家也可以自己艾灸和按压该穴位达到保健的目的。
中医针灸至今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从汉代《黄帝内经》中记载的160余个穴位,到北宋时期的354个,再到如今针灸学教材中所统计的361个穴位,近年来更是作为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了世界医疗、文化的舞台。它的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针灸为患者带来的确切疗效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考验,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专家建议有条件的患者或是健康人群,巧用针灸来治病、治未病,科学地运用针灸疗法,一定会使更多人受益。
(编辑 车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