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训墓:九岁女孩的石棺宝藏
2019-09-10彭志
1957年8月,一批建筑工人在西安玉祥门外梁家庄附近的工地上施工时,掘出一座古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现场勘察。
经挖掘,考古人员在墓中发现了一台保存完整的石椁,在石椁内还有一具雕刻精良的仿殿堂式石棺。这具长方形的石棺由三间刻有浮雕的房屋组成,更刻制了斗拱、瓦当和门窗,留有清晰的青龙、朱雀和侍从的线刻痕迹。
考古人员打开石棺后,琳琅满目的各式珍宝映入眼帘,规格之高,让人侧目。更让人惊诧的是,如此高规格的墓葬主人居然只是一个九岁的小女孩。
微缩的人间繁华
据该墓《隋左光禄大夫女墓志》记载,此墓主人为隋朝左光禄大夫、岐州刺史李敏之女李静训,葬于隋大业四年(608年)。
李静训墓的陪葬品极为精美,主要放置在石椁和石棺中不足3平方米的狭长空间里。据统计,各类陪葬器物累计有230余件,包括瓷器、漆器、陶器、骨器、金银器、玻璃器、玉石器、丝织品等,基本上涵盖了殉葬品、日常服御器的各个种类。其中尤以嵌珍珠宝石金项链、白瓷双腹龙柄传瓶和椭圆形绿玻璃瓶三件最为珍贵。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嵌珍珠宝石金项链,长43厘米,重91.25克,可分成上端、中部、下端和坠饰四个部分。上端正中为一圈联珠饰,凹雕有一花角鹿图案,两侧为产自阿富汗巴达克山的稀有青金石。中部为左右两组各14个金质球形链珠,并各镶嵌有10颗珍珠,金球之间以多股金丝织就的链索相连。下端为炫目的圆形鸡血石,嵌有24颗小珍珠。坠饰为心形,镶嵌有直径3.1厘米的罕见青金石。青金石、鸡血石、珍珠,多种色彩交相辉映,糅合成冷暖色交织的效果。采用产自西域的珍稀宝石愈发突显了佩戴者身份的雍容华贵,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
而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双腹龙柄传瓶是纪年墓葬中发现的最早传瓶,距今至少有1411年的历史。据唐代释道宣《续高僧传》记载,传瓶是供佛教使用的宗教器具,是保佑死者灵魂的法器。传瓶有单体瓶身、双瓶合并两种形制,李静训墓出土的传瓶属于后者,器形表现为高盘口、弦纹长颈、鼓腹、双直形龙柄。此类特殊形制应是本土盘口瓶在受到西域金属双柄壶的影响下而融汇产生的。作为明器的双腹传瓶多用于皇室贵族墓葬,人们希冀雕刻在龙柄上的纹饰能起到镇墓辟邪、护持逝者灵魂的作用。
此外,李静训墓还出土了许多的玻璃器,包括杯、罐、无颈瓶、卵形器等,其中尤以晶莹剔透的椭圆形绿玻璃瓶最为罕见。该瓶高12.5厘米,以吹制法制作,瓶口、瓶腹均呈椭圆形,瓶壁较薄,玲珑晶莹,以绿为主色,细观则有色彩渐变之态。《隋书》卷六十八曾记载有隋代人何稠锻造玻璃一事:“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历代人们多怀疑此段记载出于伪托,而李静训墓出土的大量绿釉玻璃器皿印证了《隋书》所言不虚。这些玻璃器也反映了隋代在制造高铅玻璃上的精湛工艺。
事死如事生
在李静训墓出土的《隋左光禄大夫岐州刺史李公第四女石志铭并序》文本中,有一句“即于坟上构造重阁,遥追宝塔,欲髣髴于花童;永藏金地,庶留连于法子”的表述,颇值得玩味。
在安葬逝者时,生者多希望墓葬可以永存于地下,不被后人知晓,以避免盗贼挖掘打扰逝者的永世宁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会在墓址选择、墓葬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防盗挖设计,而当一切技术性操作都无效之时,便会去期待神秘力量的护佑。李静训墓也是如此。
李静训墓的选址在距离长安不远的万善尼寺,地下深藏的墓室、墓道与地上矗立的重阁、宝塔都经过工匠巧妙的防盗挖设计。更有甚者,在石棺上的一片瓦当上刻下了“开者即死”四个字,并涂抹有斑斑血迹,以求达到对盗墓者的警示與诅咒。在此情境下,期盼墓葬“永藏金地”与对盗墓人“开者即死”的诅咒便建立起了联系。
古人注重对墓葬的保护又与“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关系密切。在古代浸润已久的文化语境中,人们往往会在活着的时候,便开始幻想死后世界。在此视角下,活着与逝世并无大的区别,只是肉体腐败消散,而永存的灵魂会在不同的空间中继续游走。因此,墓葬作为灵魂的安居地,便要求不被打扰,于是便有了防盗挖设计。
中国古人也多通过营建墓地去构建死后的生活空间。帝王将相往往在垂死之际,抑或更早之前,便会大兴土木,将死后居住的宫殿苑囿修筑得富丽堂皇;黎民百姓也通常会从本就不算宽裕的家当中硬挤出一部分钱,购置棺木。这渐渐形成了中华大地悠久浓郁的墓葬文化。
小女孩的垂髫时光
从豪华的陪葬品和精巧的防盗挖设计,不难看出李静训的亲人对她的重视。人们也不禁对这位早逝的九岁小女孩产生了好奇:她何以能得到此般恩宠厚葬?这就要从李静训的显赫家世说起了。
李静训是隋朝左光禄大夫、岐州刺史李敏的第四个女儿,她的曾祖父李贤官至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辅佐杨坚打天下,在抗击突厥战死之后,杨坚将其子李敏收养在身边。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开皇初年,李敏被北周前皇后、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杨坚嫡长女)挑选为女婿,娶杨丽华之女宇文娥英为妻,后生女李静训。
作为李敏、宇文娥英的掌上明珠,李静训自幼便颇得外祖母杨丽华的宠爱,并由外祖母抚养,锦衣玉食,长在深宫之中。杨丽华每出行时,都会将李静训带在身边。对这位外孙女,杨丽华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不幸的是,隋大业四年(608年)六月,在随驾避暑汾源宫时,年仅九岁的李静训因病早夭。杨丽华悲痛万分,便以在某种程度上逾越礼制的特殊方式厚葬了这位并无官爵的外孙女,故李静训墓的随葬品才会如此精美、奢华。
李静训墓仿若一扇窗户,使人们可从幼童墓葬逾越葬仪看出隋朝的宫廷生态,可从各式珍贵陪葬品中勾勒出中古墓葬文化的等级性,也可从一些特殊明器的形制建立起中原王朝与西域文化的密切联系。一方小墓葬,丰富大历史,这即是李静训墓的价值所在。
彭志,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