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千年的中华家训文化
2019-09-10张华
《颜氏家训》创作于南北朝,作者是颜之推。《曾国藩家训》则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训与家书内容之合集。两者相距千年,诸多内容却颇为类似。如曾氏所云“治家”者,颜氏分为教子、兄弟、后娶、治家等篇;曾氏所云“治学”者,颜氏分为勉学、文章、书证、音辞、杂艺等篇;曾氏所云“处世”者,颜氏分为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等篇……其名虽异,其实大致相同。
这种内容上的契合,彰显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这些家训文化早已内化为广大中华儿女的道德行为准则,对今人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重亲情
《颜氏家训》与《曾国藩家训》均是创作者对自己人生阅历及思想的总结,其阅读对象为家族成员,故创作者十分重视对人伦亲情的处理。
《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身体力行,出孝入悌,堪为典范,其对父子、兄弟、姐妹、夫妇、子侄、妯娌的关系乃至整个家族中人伦关系的处理都提出了有益的训导。如《兄弟第三》云:“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治家第五》云:“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这些话语振聋发聩,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而在《曾国藩家训》中,曾国藩特别强调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他说:“诸弟及儿侄辈,务宜体我寸心,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于叔父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兄弟姒娣,总不可有半点不和之气。”“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余于家庭,有一欣慰之端:闻妯娌及子侄辈,和睦异常,有姜被同眠之风,爱敬兼至,此足卜家道之兴。”
有一次,曾国藩寄钱回家,在信中因钱的分配问题与弟弟们产生了矛盾。曾国藩建议“付银千两至家,以六百为家中完债及零用之费,以四百为馈戚族之用。”但弟弟们意见却很大,说这是曾家的钱,为何给别人?六百两还债根本不够,而且父亲健在,钱如何分应由他说了算,并指责曾国藩不把父亲放在眼里。
曾国藩看到弟弟们的信,回了一封长信。他首先说“此二语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内省者也”,表明自己虽然当时没有作秀想法,但弟弟的直言对自己来说亦是重要的鞭策与提醒,向弟弟们表达感谢之意。之后,还列举了他听说的亲戚的窘迫生活,说明资助亲戚事出有因;同时也表示,自己欠缺考虑,不知欠债多少;提议钱就改成二八分好了,若还不同意,就听父亲的……曾国藩不仅没有生气,还态度谦虚,说清事理,尽显长兄的风采。弟弟们见信羞愧难当,依照曾国藩之意,“以四百为馈戚族之用”,后曾国藩又托人捎带银两贴补家用,家庭财务危机安然度过。
讲家教
《颜氏家训》与《曾国藩家训》的重点是家庭教育,其内容包括修身之道、处世之道、为学之道、养生之道等,不乏真知灼见。
《颜氏家训·序致第一》云:“吾家风教,素为整密……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作者现身说法,回顾人生得失,强调良好家教的重要性,最后说明撰写二十篇家训的初衷,即以之为后世子孙的前车之鉴。
《曾国藩家训·治家》亦处处可见他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如“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显然,曾国藩认为,家庭教育也是一门学问,家庭教育搞好了,子孙后代才能有大学问。
曾国藩不仅自己写家书教育家族子孙,还聘请品学兼优之师教育他们,对家庭女性成员的教育也十分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十月初二日《示子书》云:“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作羹,勤于纺绩,不宜因其为富贵子女,不事操作。”这一點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难能可贵。
树人格
《颜氏家训》和《曾国藩家训》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人格修养,而非外在的功名利禄,这与儒家精神可谓一脉相承。
儒家经典《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颜氏家训·教子第二》载: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颜之推说:“我有个儿子,已有十七岁了,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凭这些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紧要的事情。”颜之推当时低头没有回答,在《颜氏家训》中感叹道:“真是奇怪啊,这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如果把这种办法当作仕途晋升之途,即使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颜之推以自身见闻教育子弟要有独立的人格,洁身自好,切忌趋炎附势。
《曾国藩家训》尤其注重子弟的人格修养,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八月二十九日《致诸弟书》云:“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廿一日《致诸弟书》云:“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所进步也。”咸丰八年(1858年)七月二十一日《谕长子纪泽书》云:“至于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谕次子纪鸿书》云:“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这些话语无不体现对儒家君子人格的坚守。
除《曾国藩家训》外,自《颜氏家训》后,历朝历代均涌现了不少家训,如诸葛亮之《诫子书》《诫外甥书》,章仔钧之《章氏家训》,欧阳修之《诲学说》,袁了凡之《了凡四训》等。这些家训内涵丰富,举凡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养生、为学的经验总结一应俱全,无所不及,内容也多有重合。故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训》,中华优秀家训文化千年传承的轨迹一目了然。这些优秀的家训文化对于今天的家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值得今人继承和弘扬。
张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