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

2019-09-10李景科

山西教育·管理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师

李景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承载着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是的,教师的这份“光荣”源自一项金灿灿的事业,也意味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新时代已然到来,对于广大教师来讲,这是新的征程、新的机遇,也是新的使命、新的担当。

新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我以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引领思想、收获幸福,“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发掘潜能、激活思维,“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学为人师、追求卓越。

悠悠华夏文明孕育了数不尽的文化精粹,这些宝贵的财富通过传统教育方式代代传承、延续至今,成为华夏儿女的精神滋养,但是,传统教学留下的弊病也根深蒂固,即便是在新课改已经深入推行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否认,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眼中无学生,课堂就缺少灵魂,教学的多样化、个性化就无从谈起,我们的教育理想也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教师的改变势在必行。如何彻底消除传统教学留下来的弊病?首要任务是教师必须要认清形势,从改变自己开始,坚定不移地践行课改要求,打破课堂禁锢,让学生行动起来,让教学焕发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紧紧围绕国家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积极发掘个人特长,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发适合于学生发展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发展需求。这样,教师不仅要具备教育教学所需的基本素养,还要具备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和综合课程建设能力。教师开发、设计课程是新时代的要求,教師只有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实现跨学科的学习,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教师要致力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指导学生把单一、孤立的知识转变成相互关联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切实做到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场所;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民主式的讨论;创设新的情境,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能联系社会生活,达到学以致用。过去,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比如字词语法、公式原理,而很少注重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分析创新,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一味地死抠知识点。常听学生说,上课我能听懂,可考试题还是不会做。这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在课堂上让学生记识运用、读题审题以及讲完新课后的课后反思、技巧内化能力,忽略了训练学生的答案还原、整理迁移和书写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能将这些能力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再通过课堂训练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就可以高效地帮助学生明晰知识,理解学习本质,提升综合素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教师必须以切实的行动投入到改革中来,转变思想,落实行动,成为真正的“大先生”。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人,通过悉心的培养,使青少年获得有效的发展,成人,成才。”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师的使命就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尽管教师陪伴学生的时间有限,但却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努力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探索未来发展之路。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是为了引领社会不断沿着文明和谐的旅程向前迈进。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成长,承认学生的差别,因时制宜、因人施教,在其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师者的引领作用。社会的飞速进步已然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会做题、只会考试的“优秀学生”,决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康成长,从学生一生发展出发,助其塑造品格、磨砺意志,为其答疑解惑、指引方向,使其收获自我、成就人生。

基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国家新增了“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明确人生定位、职业方向,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因为校园生活正是学生追梦人生的起点。那么,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了解、引导学生展开其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真正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学生便明确了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从而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乃至今后的生活中有追求、有目标、有动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时代,教师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要想无愧于教师的“光荣”,就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自身做起,熟悉社会发展现状,了解学生未来需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通往幸福人生的领路人!

传统师生观尤其重视“师道尊严”,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尊重。《礼记·学记》中就讲“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尊敬教师是一种传统美德,然而,“师道尊严”意味着“以教定学”,以所谓的“教师权威”禁锢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个性,实为教育之殇。

随着时代的发展,欧洲新教育运动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逐渐渗透,民主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逐渐被认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成为主流。这一转变让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课堂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由教师“掌控”的课堂必须交还于学生;曾经以教师讲教材为主的学习方式必须向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转变;曾经完全由教师主导的课堂开始向学生群体合作探究方面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也就是说,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工作,教师成了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服务者、参与者,学生成了主角,教师则由传统的主演变成了导演甚至观众。

这并不是说教师的地位下降了,作用减小了,相反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做教师更难了。考量一个教师是否合格,不仅要看教师本人的道德素养如何,更要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否体现立德树人的观念,将学科的核心素养渗透于学习目标之中;不仅要看教师对本学科知识点的把握是否精准,更要看教师能否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实践;不仅要看教师对所执教学科的综合把握能力如何,更要看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的各门功课,实现各学科的融合。

教师的“服务者”角色是多方位的,既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方法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激情的点燃者、潜能的发掘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教师只有为学生装上飞翔的翅膀,才能使其攀上知识的新高峰。

教师担负着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学识储备和力量积聚。然而欲立人者必先自立,欲为学生注入清泉,自己首先必须成为源头之活水。

过去,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甚至于只認识几个字的人就能当“先生”,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工作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也迫在眉睫,教师队伍正在走向专业化。

“专业化”是新时代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技能,才能高效展开教学。但是,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停留便等于退步,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明确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习成为自己工作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要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就必须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当下,日益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机会与平台。各类教师培训让教师能够从教育理论上得到提升,以更好地指导教学;方便的录播平台让教师可以随时录制自己的课堂,通过课例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可以利用电脑、手机软件录制微课,将自己的成果在短时间内传送给身在异地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强化学习技能、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综合能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行进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教师只有积极吸纳和利用新技术,真正投入到学习浪潮之中,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才能培养出引领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学高为师,汗水浇得花枝竞秀;身正为范,雨露润得桃李争荣。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强化改革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以“职业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工作,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如此,真乃为学校之大幸、国家之大幸、民族之大幸也!

(作者系山西通宝育杰学校高中部校长)

猜你喜欢

课堂教育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