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实施“1595”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2019-09-10董茂才
董茂才
习总书记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以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开启教育信息化发展升级新征程。从国内外教育形势来看,这项工作已经不再是“可做或可不做”“可多做或少做”的选修课,而是“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必修课。在使用信息技术重构教育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下,作为教育人应主动迎接挑战,顺应时代趋势,成为新技术应用与融合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使信息技术成为驱动长治教育大发展的新引擎。
长治市教育信息化主要存在应用普及不够与融合创新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育工作者随遇而安、工作标杆不高、创新精神不足,不能适应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要求;部分教职工慵懒散漫、作风不实、思维僵化的现状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深度影响并重构教育现代化新生态新形势之间的矛盾;师生对“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需求与现有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师生对优质教育资源大量需求与教育优质资源配置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教育发展对信息技术的急迫需求与教师实际能力、信息素养较低之间的矛盾;学生对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与教学的精准性差以及学生信息素养低之间的矛盾。
(一)“1”是以建设一个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心。坚持“区域联动、部门协作、分级建设、整体贯通”的原则,以数据汇聚共享和应用系统整合为重点,打造城乡共享的教育大数据服务平台。2019年3月底完成一期、二期软件部署和硬件设备安装。2019年3月下旬至4月底完成系统间的对接和系统的测试与调整。2019年5月1日起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开始进行系统验收工作。
市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初步构建5大教育应用体系:教育评价体系;现代教育管理体系;教与学应用体系;学生发展管理体系;大数据建设及安全防护体系。
以后每年要为平台补充资源、扩充功能,使平台能满足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需求。
(二)“5”是推进网、校、库、室、证五项建设。“网”即网络,2022年建成覆盖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城域网,宽带网络校校通和泛在网络覆盖教育场所;“校”即数字校园,2022年数字校园覆盖所有学校;“库”即资源库,教师、学生、学科、学校分别建成个人、集体资源库,2022年要求覆盖所有师生、学科、學校;“室”即工作室,指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室、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工作室,2022年覆盖到所有学校;“证”即2019年统一认证电子学生证,市域内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所有班级都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认证方式。
(三)“9”是实施九项行动。
1.平台功能增效行动。平台硬件和软件、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更新升级,在不断增强平台系统功能上寻找新突破;在大数据与教育教学融合升级上寻找新突破;在解决技术层面问题上寻找新突破。实现“上通下联”,即连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县区资源平台和市直学校资源库相连。我们加强本地资源建设,外来资源本地化和本地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保护和发扬本地资源。每年通过购买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教育资源,使平台功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更优更高。
2.网络畅通行动。本着“分级建设,整体贯通”的原则,建设城域网,在2019年完成市教育局平台与县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间城域网建设。要求2020年县区教育局完成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城域网建设。2021年保证城域网能覆盖所有区县教育局和所有学校。2019年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任务。已经接入互联网的依托运营商网速倍增政策,实现网速倍增任务,完成宽带增宽,费用不增。2019年完成市教育局泛在网络建设。2022年有线和无线网络综合布线覆盖所有教育场所,形成未来教育支撑体系。通过城域网、互联网与泛在网络环境,使访问更畅通、便捷,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提供网络支撑。
3.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要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目标,要求至2022年实现数字校园覆盖全体学校,国家出台《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我省启动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工作并初步建设50至80所数字校园试点校。我市按136倍增计划分年度分级建设:2019年省试点10所、市试点30所、区县试点60所;2020年省试点20所、市试点60所、区县试点120所;2021年省试点40所、市试点120所、区县试点240所;2022年省试点80所、市试点240所、区县试点480所。4年累计建成1500所左右数字校园基本覆盖全市所有学校。
4.网络空间普及行动(包括资源库普及行动和工作室普及行动)。
资源库普及行动:2019年50岁以下60%的教师创建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小学高段、初中、高中40%学生创建自己的资源库。2020年50岁以下教师90%创建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小学高段、初中、高中70%学生创建自己的资源库。2022年教师、学生创建资源库达90%以上,且资源库内容较丰富、实用。
工作室普及行动:2019年,学生在500人以上的学校建立1个以上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室和1个以上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工作室。以后逐年增加,至2022年两类工作室普及到所有学校、学科。
5.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管理,如排课、备课、教研、公开教学、网阅联考、绩效考核、教师成长电子记录袋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情分析、学生成长电子记录袋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全市中小学校管理自评,发现短板,明确发展方向,利用大数据关联分析,推进科学决策、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等。
6.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信息技术工作人员、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可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进行。
信息技术工作人员要带头建好自己的资源库、工作室。在工作中积累资源和经验;开展应用专项培训,在推进中边做边学,实现做中学;开展提升培训,针对中长期开展的工作和信息化发展趋势提升素养。
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带头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积极参与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工作室创建,参与在线教学、在线教研等工作,参加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课题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利用大数据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在实践中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按照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和测评,推进教师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至2022年50岁以下教师达到教师国家信息技术应用要求水平。
学生要能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资源库,能利用大数据分析自己的学情,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源并能开展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参加机器人等级考试和竞赛,引导学生开展人工智能等创客活动,使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7.电子学生证普及使用行动。大力宣传电子学生证的用途,在全市范围内基础教育学段普及使用。2019年4月底,市主城区学校基本普及电子学生证;2019年5月底,县区主城区学校基本普及电子学生证;2019年6月底,全市基本普及电子学生证;2019年底,全市普及电子学生证,使用人数达70%以上,并拓展电子学生证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8.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针对贫困县区(平顺、武乡、沁县、沁源)偏远教学点,开展专递课堂、同步课堂活动,解决教学点专业教师缺乏、开不全课程等问题。
针对拔尖学生冲击名牌大学开展学情分析,精准帮助这些学生的学习,建立学生成长电子记录袋。
开展在线教研,合理划分教研盟区、结对学校、学科基地校,通过网上备课、同伴互助、课题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提升薄弱学校较弱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學水平。
9.智慧教育应用创新行动。大力开展青少年机器人等级考试和机器人编程等级考试,开展创客机器人竞赛活动;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培优创新项目课题研究,紫坊小学、中山头小学完成结题,至少有一个课题入选国家课题组,数字校园试点校必须开展创客教育,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创客教育。
(四)“5”是五项保障措施。
1.开展政策宣传,讲好信息化故事。教育信息化工作者要积极作为,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广泛宣传“教育信息化2.0行动”“教育现代化2035方案”,使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真正成为全系统、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统一行动。
2.建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保障。在全市中小学校成立信息化领导组,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下设信息化办公室,各中小学校设专(兼)职信息化办公室主任一名,并列入学校中层干部序列,负责具体推进本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3.加快区域推进,提高应用成效。信息技术使学生生活和认知方式、学习方式等发生变革。使用信息技术可重构学校的生态体系。
4.加强过程监管,严格目标考核。每年要举行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融合创新成果展示和观摩活动,推动区域信息化工作,并将其纳入对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市直学校考核中,纳入教育奖项中,并实行问责制度。
5.规范上网行为,保障网络安全。要求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网络产品、服务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严禁涉黄、赌、游戏等不良app进入校园,进入教育领域。教育行政部门专门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各学校指定安全责任人,对从业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合理划分各种用户的权限,开展网络安全认证,采取记录网络运行状态、检测舆情、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加密等措施。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十项重点任务之一,对教育现代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长治市结合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与长治教育信息化实际提出长治方案,通过实施“1595”工程,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师生广泛使用和融合创新的教育教学行为,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加快长治教育信息化进程,探索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助力长治教育大发展。
(作者单位:长治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