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走了七十年
2019-09-10史进智
史进智
从出生到现在,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晋中;从上学到工作,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教育战线。值此喜迎新中国70华诞之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回顾一下自己所在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一方面,表达对新中国的感恩之情;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轨迹中寻求发展路径。于是,轻柔地翻开了那一张张已经泛黄、仿佛浸满了昨天人们辛勤汗水的纸……
———题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晋中教育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挣脱了旧教育制度和旧教育模式的樊笼,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新轨道。70年来,在低谷中崛起、在徘徊中探索、在改革中奋进、在创新中铸造着时代的辉煌,让一茬茬学子实现了“从上学难到有学上”“从有学上到免费上”“从免费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旧中国是一个教育普及程度极低,文盲人口充斥的国度。解放前,晋中80%以上的青壮年属于文盲半文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晋中教育在“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文教总方针的指引下,一手抓普及教育,一手抓扫盲教育。在青少年普及教育方面,到60年代初,区域内幼儿园发展至3863所、小学发展至3334所、普通中学发展至97所、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至35所、高等院校发展至8所,全区在校生人数由解放前的14.6万人扩充为33.8万人;在青壮年扫盲教育方面,从1952年开始,大力推广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自上而下成立了扫盲机构,村村社社办起了冬学、夜校、农闲识字、常年民校,掀起了一个以识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扫盲运动,到60年代初,共扫除文盲150万人,整体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7年间,隶属于原晋中地区的平定县神峪口小学教师张瑾瑶艰苦办学发展山区教育的先进经验在全省范围推广,晋中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神峪口式学校和张瑾瑶式老师,曾一度时期为普及地方文化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受到经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刚刚在新中国的沃土上破土而出的“教育幼苗”就受到摧残,举步维艰。“大跃进”的错误做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处于非理性的混乱状态,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这些失误和错误应当作为沉重的历史教训启鉴后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中央对教育做出一系列新论断、新决策,教育事业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认真落实“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在党的“富民政策”和“两条腿走路”精神指引下,大力开展勤俭办学和勤工俭学。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晋中大地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集资办学热潮,仅1990年,全区集资办学总额就达到1亿元,占全省集资总额的25%,营造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浓厚氛围。这一时期,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均实现了“一无两有四配套”,较好解决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阶段性矛盾,各级各类教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进入90年代,特别是晋中撤地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从1999年开始,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重点,持续十多年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将义务教育学校由3985所整合优化为963所,将普通高中由67所整合为34所,将中职学校由35所整合为20所。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市县各级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探索盟区式、集团化办学模式,将办学主体由1017所整合优化为541所,促进了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全市无论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均呈现了协调发展的大格局。晋中持续推进科教兴乡、兴县工程,到90年代末,全市各村校都办起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乡镇综合教育中心达到105个,高标准示范乡镇综合教育中心达到35所,百亩农科教基地达到10个,并兴建了一批城市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涌现出了祁县段家窑、榆社桃阳等一批村校一体化改革典型,祁县段家窑学校荣获“全国美丽乡村教育”称号。全市依托基地和乡镇综合教育中心,引进和推广农业新项目上百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培训了一大批懂技术的专家和能人。1996至1997年,“全国二、三片地区扫盲现场会”“全国农村教育工作现场会”“全省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现场会”相继在晋中召开,推广了晋中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1996年,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1999年,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比全国要求提前13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攻坚目标,受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奖励,并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
进入新世纪以来,晋中认真贯彻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进“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转变。从2005年开始,坚持一年一个重点,通过政府投资、企业援助、社会捐赠等途径,全市每年约投资10亿元,持续实施标准化运动场建设工程、图书配套工程、理化实验室建设工程、暖气安装工程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成为全国典型。特别是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山西省的决策部署,启动实施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投入最多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资31亿元,新改扩建学校784所,使学校成为最坚固、最安全、最漂亮的建筑。全市所有中小学生全部用上了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功能完善的设施,寄宿制学校学生吃上了放心饭,洗上了热水澡,告别了通铺睡觉、雨中打饭的旧时代。从“古庙破房土窑洞,念书写字没桌凳”,到“一无两有多配套,信息技术班班通”,办学条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转折、大飞跃。201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2015年,全市11个县(区、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基本均衡。晋中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被教育部确定为“晋中模式”在全国推广,省政府、教育部先后在晋中召開均衡现场会,并先后授予晋中“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称号。从2018年起,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创建工作,力争到2020年底全部达到创建标准,实现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教育认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治理目标、育人目标和发展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典型做法上升为省级战略,并写入《2018年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探索中考制度改革,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面向全国探索中小学生研学实践,中小学示范性实践基地成为全国首批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教育部划拨专项资金予以奖励;探索教育标准化管理的“晋中机制”,以标准化引领现代化;开播“空中课堂”,为从源头治理校外补课乱象探索新路。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空中课堂、人工智能等多项改革项目成为全国典型。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5%,比全国高14.8个百分点,提早实现了国家到2020年达到90%的目标;普惠覆盖率达75%,比全国高6.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7%,比全国高5.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7%,比全国88.8%高9.9个百分点。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晋中教育整体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市教育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和“山西省文明和谐单位”。今年6月25日,市教育局被中组部、中宣部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这是晋中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也是全省以及全国教育系统分别仅有的3个获奖单位之一。全市教育的品牌度、美誉度稳步提升,老百姓的教育公平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历史和现实有力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晋中教育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和更大力度,把教育各项改革引向深入,推动全市教育向着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具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现代化教育阔步前进,努力办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教育!
70年发展,教育如潮千帆竞;40年改革,教育如诗墨韵香;10年创新,教育如花别样红。如今,晋中教育已经成为与晋商文化相映成辉的亮丽品牌,享誉三晋,知名全国。晋中人民正在共享着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成果,行走在指日可待的小康之路上……
(作者单位:晋中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