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端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

2019-09-10

科学大观园 2019年9期
关键词:凝聚态微结构教研组

20世纪60年代末,冯端以金属材料缺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外涉足不多的钼、钨、铌等难熔金属为突破口,借鉴国际上刚问世的电子轰击熔炼技术,设计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制出钼、钨单晶体,为我国国防工业做出重要贡献。

“文革”后,冯端将视野转向晶体缺陷研究领域,同时提出将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组改建為晶体物理教研组,开展晶体生长、晶体结构与缺陷、晶体物理性能三方面研究。

“理论脱离实践”“没有发展前景”……质疑、反对和不满席卷而来。冯端顶着巨大的压力,偷偷掉泪。

然而,进一步,天地宽。帷幕拉开,作为领唱者的冯端最终在逆境中坚持下来,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新领域,跻身国际前沿。

20世纪80年代,冯端将目光聚集到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汇合处,他通过实验论证了诺贝尔奖得主布洛姆伯根有关非线性光学晶体准位相匹配的设想,实现倍频增强效应,并进一步提出独创性设想,从研究自然界的微结构过渡到人工微结构。

20世纪90年代,冯端和严东生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开创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之先河。

从助教到院士,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从教遍物理学各个分支,到开创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先河,到成为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位科学大师的奋斗轨迹,让人敬仰。

◎ 来源|光明日报,有删减

◎ 图片|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凝聚态微结构教研组
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首次形成
凝聚态合成毒死蜱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金属微结构电铸装置设计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用于视角偏转的光学膜表面微结构设计
粘结型La0.8Sr0.2MnO3/石墨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与电输运性质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凝聚态物理的场论第2版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