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绘就桥梁人生
2019-09-10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
1919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茅以升建桥的英名是从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开始的,而其建桥的志向早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幼年经历的一次桥梁挤塌事故,使茅以升对“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大了一定要造座结实的大桥”,这句少年时立下的宏伟誓言成为茅以升一生的座右铭。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他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余本,近千万字,这些笔记摞起来超过一人高,正因为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加上善于总结、安排学习计划,使得他在校期间一直保持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5年各科成绩平均分高达92.5分,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
19世纪初,青年茅以升以优异成绩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學。在那里,他用超凡实力打破了教授对他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可是,他依然没有满足。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进一步学习桥梁力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茅以升甚至想出了半工半读的主意,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最终,依靠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争分夺秒的勤奋,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
20世纪30年代,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前,茅以升临危受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为了建桥,他不顾个人安危。面对“没有工艺、没有设备、没有经验,天上还有日本人的飞机”,茅以升和他的工友废寝忘食,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改进“射水法”、发明“沉箱法”、利用“浮运法”),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打破了国外专家的断言,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结束了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由外国人包揽的尴尬历史,为中国现代桥梁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很多人眼里,茅以升是位“桥梁专家”,而他作为教育家的身份却少有人提及。1920年后的30余年间,茅以升曾断断续续应邀先后担任了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兼副主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教授兼校长、北洋大学教授兼院长、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教授兼院长、北方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等职务,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工程技术人才。
茅以升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简明扼要,深受学生欢迎。他每次讲课,教室里都挤得水泄不通。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茅以升独辟蹊径,发明了一种“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方法。每节课的前10分钟,先指定一名学生就上次授课内容提出一个疑难问题让老师回答。从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可以看出他是否做过深入思考与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就多给分,提出的问题浅就少给分。如果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回答不出来就给满分。如此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深,越来越有意义,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特别疑难而又有意义的问题,就作为以后的研究课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钻研,也促进了老师认真备课,如此达到了“教学相长”。
凭借丰富的求学经历以及70余年的工程实践和教育实践,茅以升在工程教育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在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三十周年纪念刊上,茅以升首次提出了这一主张。1950年,他重提这一主张并解释了其内涵:“先习而后学,便是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这在当时的教育界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不仅在教育次序上实现了“大翻身”,同时也顺应了工程教育遵循着“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再到“感性知识”螺旋式发展的教育规律。
茅以升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科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桥梁”。为此,他毕生致力于在科学与人民之间架设知识之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主席后,“科普”“科协”更是成为他一生的事业和日常工作。
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五桥颂》《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系统介绍了中国桥梁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桥梁史上的开山之作;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白;他写的《中国的石拱桥》,被收入中学课本,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范文;他写的《没有不能造的桥》,获得1981年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名桥谈往》《桥名谈往》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桥梁的无限深情;他主持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一书出版后,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等多种文字版本。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但是却在天空留下了一道绚丽的彩虹。2001年,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公告,将发现于1997年1月9日的一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茅以升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一生所建造的桥梁将永留人间,这一颗承载着茅以升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天体也将永远遨游寰宇、光耀苍穹。
◎ 来源|光明日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