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记忆中的大国工匠
2019-09-10王蕴聪
王蕴聪
他们的手有毫厘千钧之力;他们的眼有秋毫不放之工。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他们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环节。
工匠是研发、制造、加工等领域的灵魂。从2016年国务院连续四年将培育弘扬“工匠精神”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到2019年浙江杭州将每年的9月26日设立为“工匠日”。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通过影像记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工匠精神”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他们兢兢业业,让平凡成为不凡;他们精益求精,用执着托起梦想……
摄影:杨秀云/人民画报
拍摄时间:1972年
拍摄地点:山东青岛
1949年,郝建秀来到山东青岛国棉六厂,成为一名细纱挡车工。不到16岁,她就摸索出改进整个纺织业技术的“细纱工作法”。1951年,该工作法在全国推广,整个纺织行业的产量大幅提高。
摄影:秦斌/人民画报
拍摄时间:2017年
拍摄地点:天津
“泥人张世家”的第一代为张明山,出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是天津的泥塑大家,“泥人张”是他的艺号。其后父子相传,至第六代传人张宇,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摄影:敖恩洪/人民画报
拍摄时间:1961年
拍摄地点:浙江
60岁的老艺人张高文正在雕刻龙虎瓶压坯。他把刻花的地方修饰得更完美。
摄影:邓永庆/人民画报
拍摄时间:1982年
拍摄地点:山西大同
制作大同铜器的老工匠。
摄影:任诗吟、茹遂初/人民画报
拍摄时间:1960年
拍摄地点:吉林长春
中国一汽三位技术人员在探讨多工序自动联合机床的使用方法。
摄影:敖恩洪/人民画报
拍摄时间:1959年
拍摄地点:北京
老匠人在修复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彩绘。
摄影:万全/人民画报
拍摄时间:2017年
拍摄地点:上海
由航空工业强度所、中国商飞研发中心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商飞制造中心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不同专业的设计制造人员共同组建的C919飞机全机静力试验项目团队。
摄影:秦斌/人民画报
拍摄时间:2018年
拍摄地点:天津
国家电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一班班长张黎明。工作30多年来,张黎明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累计巡线8万多公里,完成故障抢修作业近2万次,被誉为电力抢修的“活地图”。他勇于创新,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