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遗产
2019-09-10
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
近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伴随两处新“世界遗产”的诞生,中国的“世界遺产”总数首次位居世界第一,与意大利并列榜首。
数千年来,中国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广袤山河拥有众多自然遗产。在此,本刊特梳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遗产”,以了解其价值,并感受中国这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的与世界遗产的联系要追溯到1985年。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旨在通过保护、分享、传承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间的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已成为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积极参与世界遗产多方面事务,遗产申报与保护逐渐走向成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表示,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连续十多年获得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遗产领域实行申报限额制以来,唯一一个文化遗产申报连续成功的国家。
中国申遗项目的规模和主体不断扩展,同时积极尝试新类型遗产申报,关注活态遗产的保护管理和遗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带动作用,以文化景观、遗产线路、遗产运河为代表的特殊类型遗产显著增长,将中国多元文化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4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将在2020年由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承办。多年来,中国参与的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与众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出台了多份遗产保护和修复的国际性文件,在世界遗产保护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泰山 Mount Taishan
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1987年列入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跨越泰安、济南两市。近两千年来,作为中国“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庄严神圣的泰山一直是中国的精神象征之一。
泰山景观气势雄伟磅礴,众多文化遗迹使其彰显独特文化气质。泰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在宗教、艺术与文学方面地位重要。这座戏剧性的、雄伟的山是自然景观与人类几千年文化影响的优秀组合。
泰山(2012年) 视觉中国 供图
峨眉山-乐山大佛
Mount Emei Scenic Area, including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1996年列入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乐山大佛,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90年。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个分离的遗产区覆盖面积1.54万公顷,是人工元素与自然美巧妙结合的区域。
乐山大佛 (2014年) 视觉中国 供图
武夷山 Mount Wuyi
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1999年、2017年列入
武夷山,位于江西省与福建省西北部的两省交界处,以“丹霞地貌”著称于世。武夷山保存着大量完整无损、多种多样的林带,是中国亚热带森林和中国南部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证。它保存着大量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种,其中很多是中国独有的;这里还生存着大量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类动物。武夷山列入世界遗产的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城村古汉城遗址,总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人文景观,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代遗址,大量的寺庙、宫观等,以及于11世纪产生的朱子理学相关书院遗址。
武夷山(2014年) 视觉中国 供图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Historic Ensemble of the Potala Palace, Lhasa
文化遗产
1994年、2000年、2001年列入
布达拉宫坐落于西藏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的规模和艺术价值,代表藏文化的顶级水平,是现今世界仅存的政教合一的突出案例。布达拉宫是集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历史建筑群,复杂的宫殿堡垒与罗布林卡园林住宅和大昭寺的寺庙建筑,各有其鲜明的特色,形成了传统的藏式建筑的杰出范例。
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罗布林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拉萨布达拉宫(2011年)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文化遗产
1987年列入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内。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兵马俑坑内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七千多件陶俑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
兵马俑(2014年) 摄影 谭明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文化遗产
1987年列入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处的房山区境内,是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20至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约4.2至3.85万年前的田园洞人、3万年前左右的山顶洞人生活的地方。周口店遗址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出土人类化石200余件,石器10万多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2017年) 东方IC 供图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
文化遗产
1994年列入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又称“热河行宫”,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和寺庙群,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这些寺庙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历时近90年。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曾经影响了欧洲,并在18世纪世界园林史上承担重要角色。
外八庙(2010年) 本刊资料
武当山古建筑群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文化遺产
1994年列入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山中宫殿和庙宇构成了这一组世俗和宗教建筑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代的建筑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14-17世纪)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武当古建筑群对中国的宗教、公共艺术和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武当山(2011年) 摄影 田梅
庐山国家公园
Lushan National Park
文化遗产
1996年列入
廬山国家公园位于江西九江庐山市境内。其寺庙、书院等建筑创建了展示从汉代后期(公元前3世纪)到20世纪初内在价值更替的文化景观。庐山是中国山水文化的杰出代表。庐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建筑的功能完美结合,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
庐山国家公园(2012年) 视觉中国 供图
丽江古城 Old Town of Lijiang
文化遗产
1997年列入
云南丽江古城是四川、云南和西藏之间贸易的重要物流集散地,也是南方丝绸之路加入茶马古道的地方。这里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数个世纪的洗礼,融汇了纳西族、汉族、藏族、白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融合了山川、河流、树木和建筑,营造出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环境。
丽江古城 摄影 周剑生
平遥古城 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文化遗产
1997年列入
山西晋中的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遗产区包括平遥古城、双林寺、镇国寺三个部分。平遥古城的布局完美体现了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的发展,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14至20世纪)中国中部地区中等城镇的历史形态,提供了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 摄影 周剑生
曲阜孔庙、孔林及孔府
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
文化遗产1994年列入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孔林及孔府包括孔子庙宇、墓地和府邸。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而兴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庙、孔林及孔府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孔庙、孔林及孔府是建筑群的杰出代表,反映出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物质文化发展。
孔庙大成殿前檐石柱(2003年) 本刊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文化遗产
1997年、2000年列入
江苏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这些建造于11至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景观形式,其规划、设计、施工技术以及艺术效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绿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苏州园林(2014年) 本刊资料
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Temple of Heaven:
an Imperial Sacrificial Altar in Beijing
文化遗产
1998年列入
位于北京的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天坛反映出天地之间(即人神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天坛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在很长时间以来对东亚和东南亚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
天坛祈年殿(2014年) 本刊资料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Summer Palace,
an Imperial Garden in Beijing
文化遗产
1998年列入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颐和园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
颐和园(2016年) 视觉中国 供图
大足石刻
Dazu Rock Carvings
文化遺产
1999年列入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所有摩岩造像的总称。重庆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兴盛于两宋。其5万余尊石窟造像以极高的艺术品质、丰富多变的题材闻名遐迩,代表了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和谐相处局面,是中国石窟艺术上的一座丰碑。
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造像(2015年) 东方IC 供图
龙门石窟
Longmen Grottoes
文化遗产
2000年列入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期,迄今有1500多年历史,现存佛龛2345座、各类佛像10万余尊,被誉为中国最大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代表着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奉先寺 本刊资料
明清皇家陵寝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文化遗产
2000年、2003年、2004年列入
明清皇家陵寝是明清两代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现保存完好的明皇家陵寝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清皇家陵寝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明清皇家陵寝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皇家陵寝:明显陵(2017年) 东方IC 供图
青城山-都江堰
Mount Qingcheng and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文化遗产
2000年列入
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建筑风格具有中国道教文化和川西民居特色。
而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引岷江水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在其周围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离堆等文物古迹。
都江堰 摄影 周剑生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
文化遗产
2000年列入
皖南古村落以安徽黟县的西递、宏村为代表。西递总面积约13公顷,已有950多年的历史,其街道规划、古建筑和装饰,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西递村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馆”之称。
宏村始建于1131年,村落面积约19万平方米,现存明清时期古建筑140幢。
宏村(2007年) 摄影 王蕾/人民画报
云冈石窟 Yungang Grottoes
文化遗产
2001年列入
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有洞窟252座、造像5.1万尊,代表了5至6世纪时期中国杰出的佛教艺术。云冈石窟整体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作品。云冈石窟石像群不但是中国早期佛教洞穴艺术的代表作,也代表着南亚和中亚佛教象征艺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成功融合。
云冈石窟(2007年) 摄影 乔晓光 李毅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
文化遗产
2004年列入
位于辽宁恒仁、吉林集安的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37年,止于668年,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遗址包括3座王城和40座墓葬。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反映了各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也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将军坟(2004年) 本刊资料
澳门历史城区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
文化遗产
2005年列入
“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特别行政区旧城为中心,以广场和街道串连起逾20座历史建筑。澳门历史城区保留着中国和葡萄牙风格的古老街道、住宅、宗教和公共建筑,见证了东西方美学、文化、建筑和技术的交融。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是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多元共存的结晶。
澳门历史城区 摄影 周剑生
殷墟 Yin Xu
文化遗产
2006年列入
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遗址又名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是闻名中外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代表了中国早期文化、工艺和科学的黄金时代,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最繁荣的时期。在殷墟遗址出土了大量王室陵墓、宫殿以及中国后期建筑的原型。遗址中的宫殿宗庙区拥有80处房屋地基,还有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成员大墓“妇好墓”。殷墟出土的大量工艺精美的陪葬品证明了商代手工业的先进水平。在殷墟发现了大量甲骨窖穴。甲骨上的文字对于证明中国古代信仰、社会体系以及汉字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体系之一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殷墟出土的甲骨(1990年) 摄影 刘文敏
开平碉楼与村落
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
文化遗产
2007年列入
散落在广东省开平市境内的碉楼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到20世纪20至30年代,随着大量华侨回乡置业,开平碉楼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近2000座。开平碉楼展现了中西建筑和装饰形式复杂而灿烂的融合,以及海外开平人与其故里的密切联系。
开平碉楼(2007年) 摄影 王蕾/人民画报
福建土楼 Fujian Tulou
文化遗产
2008年列入
福建土楼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土樓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福建初溪土楼(2010年)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五台山 Mount Wutai
文化遗产
2009年列入
山西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完美地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自然景观中的宗教信仰,以及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
五台山台怀镇 摄影 樊文珍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
Historic Monuments of Dengfeng in“The Centre of Heaven and Earth”
文化遗产2010年列入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河南登封海拔1500米的嵩山脚下,有8座占地共40平方公里的建筑群,其中包括三座汉代古阙以及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遗址之一—中岳庙、周公测景台与登封观星台等。这些建筑物历经九个朝代修建而成。嵩山地区不仅是中国早期王朝的建都之地,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处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古代建筑中用于祭祀、科技及教育活动的最佳典范之一。
登封观星台(1979年) 摄影 高明义/人民画报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文化遗产
2011年列入
浙江杭州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肇始于9世纪、成形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并传承发展至今,包括5大类景观组成要素: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整体格局、著名的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内涵丰富的10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突出的精神价值,遗产区面积约43.3平方公里。
自9世纪以来,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无数文人骚客、艺术大师吟咏兴叹、泼墨挥毫。景区内遍布庙宇、亭台、宝塔、园林,其间点缀着奇花异木、岸堤岛屿。西湖景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都产生了影响,在景观营造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
杭州西湖(2016年)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元上都遗址 Site of Xanadu
文化遗产
2012年列入
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上的元上都遗址包括城址、关厢、铁幡竿渠、砧子山墓群、一棵树墓群等。遗址展现了文化融合的特点,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1256年忽必烈在此建开平府,1263年升为上都,曾作为元朝的第一个都城和夏都。
元上都遗址(2018年) 东方IC 供图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Cultural Landscape of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文化遗产
2013年列入
云南紅河的元阳等地以壮观的哈尼梯田而闻名。梯田文化景观包括从高耸的哀牢山斜坡一直延伸到红河两岸,集中连片分布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统、民族村寨。哈尼梯田展现的生产生活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极限自然条件下顽强的生存能力、创造力和乐观精神。
红河哈尼梯田(2014年)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大运河 The Grand Canal
文化遗产
2014年列入
大运河是中国东北部平原和中东部平原上的一个巨大的水路系统,北起北京,经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最后南到浙江。大运河具有河道距离长、流域范围广、修建年代久远、遗产类型丰富、利用功能多样、保存现状复杂等特点,保存下来的与大运河相关遗存总数超过1100处。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渠道。
运河扬州段(2007年) 摄影 王蕾/人民画报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文化遗产
2014年列入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的路网”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兴盛于6至14世纪,沿用至16世纪,在丝绸之路交通与交流体系中具有突出的特点。其分布于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定居文明之间的交流;在长途贸易推动大型城镇和城市发展、水利管理系统支撑交通贸易等方面是一个出色的范例;与张骞出使西域等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等在古代中国和中亚等地区的传播。
《客使图》 章怀太子(653-684年)墓中壁画,描绘唐朝政府官员引见友好宾客的情景
唐代胡人牵驼彩绘陶俑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土司遗址 Tusi Sites
文化遗产
2015年列入
土司遗产分布于多民族聚居的湖南、湖北、贵州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现存的主要遗址类型包括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由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为代表的中国土司遗产的系列遗存以历史时空、社会背景、文化内涵、遗产属性、物质遗存等方面的典型特征与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了中国土司制度历史及土司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见证了多民族统一国家“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传统理念。
13至20世纪初,中国元、明、清朝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
贵州海龙屯飞龙关(2012年) 东方IC 供图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文化遗产
2016年列入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的700年间,生息繁衍于左江流域的壮族祖先—骆越人绘制,一般选择在大江转弯处的陡峭崖壁处。巨大的赭红色岩画与山崖、河流和台地共同构成了神秘的文化景观。其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为世界罕见,具有很强的艺术内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
左江花山岩画(2011年) 新华社 供图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Kulangsu, a Historic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文化遗产
2017年列入
鼓浪屿位于福建九龙江入海口,与厦门岛隔海相望。1843年随着厦门开埠通商,这座岛屿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鼓浪屿是文化融合交流的特殊案例,保持清晰的城市肌理,混合了传统的闽南风格、西方古典复兴和游廊式风格等不同的建筑风格。鼓浪屿的历史风貌建筑融合了20世纪早期的现代派艺术和装饰派艺术,历史性地开创了“厦门艺术风格”。
鼓浪屿(2017年)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良渚古城遗址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文化遗产
2019年列入
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同时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區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实证距今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
玉琮、玉璧、玉钺等具有鲜明良渚特色的玉器(2019年)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Jiuzhaigou Valley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自然遗产
1992年列入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其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6.4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被称为九寨沟“六绝”。泉、瀑、河、滩以及108个海子,随着周围景色变化和阳光照射角度变化变幻出五彩的颜色,构成一个个的瑶池玉盆。神奇的九寨,被世人誉为“童话世界”,号称“水景之王”。
九寨沟(2002年) 摄影 徐讯/人民畫报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Wulingyuan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自然遗产
1992年列入
武陵源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农业区内的自然岛,总面积2.64万公顷,由湖南张家界市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杨家界新景区组合而成。
遗产区内有张家界地貌、构造溶蚀地貌、石英砂岩、剥蚀构造地貌、河谷地貌、地质遗迹景观等多种地貌类型,还包括壮观的锯齿状石柱林、华丽的植被和清澈的湖泊和溪流。该地区还拥有许多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武陵源(1986年) 摄影 张韫磊/人民画报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
自然遗产
2003年列入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三条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途径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三江并流 摄影 周剑生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Sichuan Giant Panda Sanctuaries - Wolong, Mt Siguniang and Jiajin Mountains
自然遗产
2007年一期、2014年二期列入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个市州12个县,包括7个自然保护区、11个风景名胜区。这里生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人工繁殖大熊猫的重要来源。此外,栖息地保护了大量的特有濒危植物和动物物种,包括其它100余种哺乳动物中标志性哺乳动物物种,如小熊猫、雪豹、云豹。栖息地有300余种鸟类特别记录,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是数百濒危传统药用植物主要来源和基因库。
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基地(2006年)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中国南方喀斯特
South China Karst
自然遗产
2007年、2014年列入
“喀斯特”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地貌形态的总称。
中国喀斯特主要有云南的石林、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立体喀斯特等,形成于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之一。
中国南方喀斯特经历了长期的地质年代,是地球重要而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喀斯特地貌形态。受青藏高原隆起等影响,演化至今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已完整形成了一个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上升发育区的结构系统和演化序列,对研究现代区域水文网及长江三峡的形成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地貌证据,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云南石林(2010年) 本刊资料
三清山国家公园
Mount Sanqingshan National Park
自然遗产
2008年列入
位于江西上饶的三清山是道教名山,山体以不同成因的花岗岩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林;区域内2000余种高等植物、1700余种野生动物,构成了东亚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环境;1600余年的道教历史孕育了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宫古建筑群,被称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
三清山(1989年) 摄影 李子青
新疆天山
Xinjiang Tianshan
自然遗产2013年列入
新疆天山由托木尔、卡拉军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博格达四部分组成,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壮观的雪山和雪山冰峰、未受干扰的森林和草地、清澈的河流和湖泊、红色的河床峡谷。这些景观与周边广阔的沙漠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创造了冷热环境、干湿环境、苍凉繁茂的视觉对比。
新疆天山(2018年) 摄影 王蕾/人民画报
澄江化石遗址
Chengjiang Fossil Site
自然遗产2012年列入
云南澄江化石遗址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早寒武纪海洋群落化石。它保存了完整的生物群落,展示了多种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硬、软组织解剖结构,记录了早期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建立。澄江化石距今5.3亿年,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考古生物发现之一”。
澄江化石(2015年) 东方IC 供图
中国丹霞
China Danxia
自然遗产
2010年列入
中国丹霞是由陆相红色砂砾岩在内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来力量(包括风化和侵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的总称。该遗产包括中国西南部广东、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亚热带地区的6处遗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壮观的红色悬崖以及一系列侵蚀地貌,包括雄伟的天然岩柱、岩塔、沟壑、峡谷和瀑布等。跌宕起伏的地貌对保护包括约400种稀有或受威胁物种在内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许多动植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掖丹霞(2018年) 摄影 赵建伟
青海可可西里
Qinghai Hoh Xil
自然遗产
2017年列入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长江中下游水资源提供保障。这里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7个,拥有的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独特的生态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植被类型,为藏羚羊等青藏高原特有哺乳动物提供了完整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青海可可西里藏羚羊(2011年) 本刊资料
湖北神农架
Hubei Shennongjia
自然遗产
2016年列入
位于湖北西部的神农架由神农顶和老君山两部分构成。这里有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原始森林,是中国大蝾螈、川金丝猴、云豹、金钱豹、亚洲黑熊等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神农架是中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独特的地理过渡带区位塑造了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过程,其生物多样性弥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
川金丝猴(2016年) 摄影 杜华举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
Migratory Bird Sanctuaries along
the Coast of Yellow Sea-Bohai Gulf of China (Phase I)
自然遗产
2019年列入
中國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海岸型湿地之一,拥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是原始生态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一。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鱼类达280种,无脊椎动物500余种。这里为动物们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场所,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最多时全球丹顶鹤种群中有80%在此过冬。
这里也是连接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通道中最重要的驿站,每年至少有200万只涉禽在北迁期间停歇这里,占迁徙路线上涉禽总数的40%;而南迁期间至少有100万只涉禽经过这里。栖息地保障了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中心枢纽的稳定性,确保该区域成为世界上鸟类重要的迁徙驿站。
江苏省盐城丹顶鹤保护区(2005年) 东方IC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