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ERA钓技揭秘

2019-09-10冯晓鹏

垂钓 2019年3期
关键词:钓鱼人钓者浮标

底钓是淡水钓中最常用的钓法,无论是台钓、传统钓,还是远投钓,几乎都是围绕着底钓展开的,HERA钓法也不例外。因为自然界中大量天然饵料都会逐渐落底,鱼在水底吃饵是最安全、收获最多的,所以大部分淡水鱼都有落底就饵的习性。当然了,钓鱼人在钓底时也经常可以碰到一些中层鱼,如鲢鱼、鳙鱼。

【作者简介】

冯晓鹏,1976年出生于北京,1998年开始钓鱼,2006年开始经营日本钓具,2007年创立酷鱼网并开始网站建设,2010年将其升级发展成为网站、钓具店、钓场一体化经营的酷鱼网-酷鱼垂钓CLUB,并开始举办“HERA”之旅的专项日本旅游活动。

2011年,冯晓鹏正式注册“钓道”,成立北京钓道无限运动发展中心,同时陆续推出“钓道”系列产品,并与日本厂家一起举办钓鱼比赛等活动。

2013年,他对酷鱼垂钓CLUB钓场进行了改扩建,使其以全新的面貌继续支持HERA钓法的推广;2014年开始进行日本鲫的收集和繁殖养育,开辟了中国HERA垂钓的新领域;2015~2016年不断推出“钓道”系列并继竿,受到普遍欢迎,并开始针对大众在酷鱼垂钓CLUB举办各项钓鱼推广活动,让HERA钓走进大众视线。2017年,第一批北京本地养殖的HERA正式投放钓场,HERA开始正式走进中国钓鱼人的视线。

HERA底钓主要适用于非旺盛期,但对旺盛期的一些特殊鱼情也能发挥出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底钓在HERA钓法中是为数不多的四季通用的钓法之一。

一、底钓四季

(一)春季

春天到来时,鱼从深层逐渐向浅层过渡,此时底钓是十分有效的——当然了,前提是要根据鱼情设定相关环节。比如钓棚的设定,我们要根据鱼在冬末春初从深水逐渐往浅层过渡的习性去找到最适合的水深,才能成功钓到目标鱼,这就需要钓者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此时出钓,关注温度的变化十分必要。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此时底钓,钓者还要按照寒期的方法来进行;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水温也在逐渐升高,这时就要留意鱼儿所在位置的水深,钓者可以从深层往上进行宙钓,如果仍继续底钓的话,就要寻找鱼脱离冬季的深水区逐渐来到浅水区的所在位置。在突然热起来的天气里,鱼甚至会到水深1米左右的浅处摄食,那里升温最快,如果找到这样的底钓钓点,垂钓就变得事半功倍。这和我们传统的钓鱼谚语是相吻合的,所谓“春钓滩”,正是针对这个季节的鱼情。

大约在5~6月间,当水温进一步升高达到接近20℃时(山中水库温度较低的地方会延后至6~8月),日本鲫开始进入产卵季节,这个时期的鱼会在更浅的水层徘徊,寻找伴侣和产床,此时的它们对嘈杂声十分敏感,稍有动静就会逃到安全的地方去。而此时的钓鱼人通常很期待能碰到难得的“大物”——就日本鲫而言,体长超过50厘米者就是大物。目前钓到的最大纪录鱼体长达58厘米,体重达3千克以上。这种体形的鱼在野生环境下大约需要经过七到十年的生长,这种久经考验的老鱼对非自然界的声音非常警觉。

在钓这种警惕性极强的鱼时,钓鱼人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用12~15尺的中尺钓竿钓相对近的浅水,在钓的过程中须格外注意,避免对鱼造成干扰,不仅要控制饵料落水的动静,在等待中鱼时发出异样的声音也能讓鱼产生警惕性,接打电话和聊天更是这个时期钓日本鲫的大忌;第二种选择是用长尺钓竿钓浅水,这样做虽然存在一些操作难度,但是能减轻对鱼的干扰。

(二)夏季

到了夏季,表层水温完全升高,深水区水温却没有那么高。由于很多天然饵料和藻类等都聚集在深水处,加之水温相对较低的水层的含氧量要超过浅层水域,所以有一部分鱼会停留在底部,它们摄饵相对积极,体型也比浅层水的大一些,这就是很多夏季野钓大家用长尺竿底钓或者采用深宙钓法的原因。

夏季管理池比赛也是如此,深处的鱼体型相对较大已是公认的事实。所以在比赛中,有一部分钓手会进攻深处的大体型鱼。不过,相对浅处活跃的鱼而言,深处的鱼尽管体型上占优势,但能钓到多少尾尚属未知;一般情况下,在夏季钓浅的钓手速度会比较快,但是最终是否有机会碰上大体型的鱼,避免被重量占优势的玩底钓和深宙钓法的钓手逆袭同样未知,这也正是比赛的魅力所在。

夏季底钓还有一个优势,即能在一定程度上躲避浅层杂鱼的干扰。在盛期,钓浅层或者浅水的钓友经常会遭遇杂鱼闹钩,只要饵料投放到水中,浮标就动作不断,直到饵料被小鱼啄食干净。当然,这一过程中不排除有大鱼吃口的可能性,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钓浅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夏季是鱼类摄食的旺盛期,在不闹小鱼的情况下,大鱼为了生长而进食踊跃,食欲旺盛本十分常见。但在这种情况下,浮标没玩没了的无效动作和鱼钩不断地挂到鱼体是很恼人的事情。碰到这种情况,选择底钓是有效的办法。简言之,先选择相对稳定的垂钓方法,在此基础上再选择饵料和浮标,这能让钓者在旺盛期钓得十分有趣。

(三)秋季

秋季来临,水温逐渐下降,钓鱼人会明显感觉到鱼的活性一天天变弱,吃饵的最佳水层也在逐渐变低,在气温变化剧烈的年份,它们甚至会从浅层直接到底,完全不在深层停留。HERA钓手需要有针对性地随着水温的降低逐渐调整钓棚和钓法。

到了秋末冬初,鱼的活性进一步降低,你会发现自己之前所使用的浮标、饵料、线组慢慢变得不敏感了,此时如果继续底钓,就要改变钓具,通常是将相对粗的线组和浮标变成更加敏感的冬季专用浮标,饵料的比重和子线的长度也要相应调整。此外,在到达极寒期之前,钓者用段底钓法应对这一时期的鱼情也是非常适合的。

(四)冬季

随着水温的进一步降低,到了冬季,真正的严寒期就来了。在水温极低的北方,鱼进入半休眠期,非常难钓,即使在夏天非常好钓的地方,冬季一天下来也有可能碰不到几条鱼,甚至有可能“白板”。这一时期鱼的吃饵状态和其他时期完全不一样,它们对饵料的触碰力大大减弱,甚至吃口的动作也很弱,有时浮标意想不到的轻微颤动其实就是鱼吃饵的动作。

可以说,HERA钓法在极寒期同样魅力非凡。钓鱼人长时间守候和引诱,直至抓住有效的、轻微的吃口动作,提竿中鱼,那种兴奋感和成就感是非同寻常的。

一年四季就是这样轮回的。根据这些年HERA钓法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四季虽然相同,但是所对应的钓法每一年都会有更新。聪明的钓鱼人根据鱼情不断调整自己的线组、浮标和饵料,不断创造出更加合适合理的钓法,让大家每一年都有新的东西可学,每一年都会对之前的垂钓过程进行重新认识,这也是HERA钓法的魅力所在。

二、底钓两团饵钓法

根据饵料划分,HERA底钓法可以分为五种,本期着重介绍其中的底钓两团饵钓法。

底钓两团饵钓法是底钓中用处最多的钓法之一,两团饵也被称为“共饵”,意思是两颗相同的饵料。当然,为了更好地诱鱼,钓者在垂钓的过程中也会做适当调整,比如在上钩饵料装钩时,用湿手上饵,或者在制作上钩饵料时有意将饵料捏成非圆形,目的是增加其雾化性,从而增加整个系统的诱鱼性能;在这种情况下,下钩饵料通常偏小、偏软黏,有意增加其持钩性,从而有效地等待鱼儿就饵。

底钓两团饵是比较便利且适用范围很广的一种钓法,但它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两团包裹住鱼钩的钓饵落到水底的状态会有很多差别,这会对垂钓效果造成完全不同的影响。在操作底钓两团饵钓法时,我认为正确的线组设定和正确找底十分关键。

首先说线组的设定。对于底钓来说,旺盛期和寒期的区别很大,所选择的线组的粗细对钓鱼来说影响非常大;根据鱼的活性、敏感程度和出钓当天的混杂程度(钓鱼人的多少)来对线组做必要的调整非常关键。

除了线组粗细的变化,子线的长短也很关键。底钓两团饵钓法的子线的长度范围通常是25~60厘米,钩距通常设定为5~10厘米(在特殊时期也可以有超出正常范围的变化)。子线的长度和钩距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双子线落底的打开程度。饵料正常落底后,两颗饵料的距离、子线的弯曲程度——尤其是下钩子线的弯曲程度是需要通过子线的长短变化和钩距的变化进行控制的。

子线并非越长越好,钩距也并非越大越好;在子线和钩距的合理范围内,如何根据垂钓的实际情况对它们进行设定,这是钓友们在学习HERA钓法时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如果设定出现偏差,实钓时就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反应,比如浮标出现动作但钓不到鱼,或者出现动作总是挂到鱼体而不是鱼嘴。如果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就要对子线长度进行再调整。往期文章介绍的HERA钓法所使用的子线盒和台钓子线盒存在着巨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子线装在里面通常是非固定长度的,或者有多种长度设定。根据鱼情的变化调整子线几乎是HERA钓手每次出钓都要做的事情,这就是HERA子线盒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的原因。

浮标经常出现吃口动作,但钓不到鱼,这往往是因为鱼的活性比子线设定的目标要高,就饵之前鱼体对线组有干扰,或者是子线过长,鱼儿触碰造成的。此时提竿,往往难以准确刺中鱼嘴。

另外,子线如果过长,水底的微弱暗流或饵料下落的位置等原因就会造成子线轻微弯曲,鱼吃饵的动作未必能马上反映到浮标上,等到浮标出现动作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延误了,此时提竿,鱼很可能已经吐出鱼钩。

相反,在鉤距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子线过短,自然落底的饵料相距也近,抛投一段时间后,饵料分布的密集度虽然较高,但是范围却相对较小,即诱鱼范围小,饵料吸引的鱼也就少,出现触碰或吃口动作的机会也会相应减少。

子线过短可能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钩饵的状态不自然,容易使摄食欲望较低的鱼产生警惕,所以难于出现吃口动作。

出现子线偏长或偏短的情况时,钓者就要根据实际鱼情做调整,调整幅度不宜过大,宜以3~5厘米为一个调整单位对子线的长度进行延长或者缩短,或根据情况对钩距的大小进行细微调整。还有一些非常精细的钓鱼人,他们以2厘米甚至1厘米作为一个调整单位,延长或缩短子线长度。

(一)设定子线长度的依据

1.根据水深进行基础设定

通常情况下,我们以水深2米、子线长30厘米为基础,水深每增加1米,子线延长10厘米;当水深达到4米以上时,子线就能达到50~60厘米。这只是理论上的基础设定值,实际垂钓时,钓者还需以此为基础做相应调整。

2.根据季节和相应的鱼情活跃度进行设定

越趋近寒期,鱼的活跃程度越低,子线就应该在基础之上加长。反之,越趋近旺期,鱼的活跃程度越高,子线就越应该在基础之上缩短。判断的依据就是上文所介绍的观察浮标动作是否能够出现,以及能否有效中鱼,如果不能,就要以基础设定值为标准,视具体鱼情,以2厘米左右的幅度进行调整。

3.根据钓场的混杂度设定子线长度

钓场的混杂度是指钓鱼人的多少。所谓混杂度高,就是指钓场的钓鱼人比较多,或者大型比赛中参赛钓手人数较多。相反,钓场人少的时候就是低混杂度。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钓场中的钓鱼人少时,鱼是非常好钓的,诱鱼过程也相对较快,并且很容易连续上鱼。还是同样的钓场,如果在相近似的天气里正在举行一场钓鱼比赛,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仅诱鱼过程比较漫长,连续上鱼也会成为一件幸事;周末和节假日也是一样,一旦钓鱼人多起来,鱼情变化就会很大。可以这样说,在相同的季节、相同的钓场,低混杂度时的鱼情和高混杂度时的鱼情相比可谓天地之差。

针对这种情况,钓者应在设定好钓棚深度的基础上,再选择最佳的子线长度加以应对。

(二)钩距的设定基础

除了子线长度对垂钓效果影响较大外,钩距的变化对钓鱼的影响也非常大。一般来说,底钓两团饵钓法的钩距通常是5~10厘米。在水底相对平整,鱼摄食状况比较积极的情况下,为尽量统一双钩的弯曲程度,钩距以较小为宜。反之,在鱼儿摄食不够积极,水底不够平整的情况下,钓者可将钩距设定得大些。一般来说,钩距设定为5~7厘米最为常见。

(三)钩距的设定依据

1.根据鱼体大小设定钩距

如果鱼体比较小,就设定相对偏小一些的钩距;当鱼体正常或偏大时,如果还使用比较小的钩距,鱼吃饵的时候可能就会对另一条子线造成比较严重的干扰,不仅浮标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动作,在钓到鱼的时候另一枚钩子也很容易在鱼逃窜的过程中挂到鱼体。通常情况下,钩距上限以7厘米为宜。

2.根据水底地形设定钩距

如果水底情况比较平整,没有大的坡度和凸凹不平的地形,我们就可以选择比较正常的钩距,如果水底凸凹不平的情况比较严重或者坡度相对较大,我们就要将钩距设定得比正常范围大一些,比如7~10厘米,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大诱鱼范围,另外一方面能让双钩子线在凹凸不平的水底的弯曲程度尽量接近,防止一钩子线正常,另一钩子线过于弯曲的现象发生,这就是大钩距在应对凹凸不平或大坡度的水底所起的作用。

有的钓友会认为,饵料落底后的状态应该是没办法控制的。实际上,钓友们在钓饵落底之后轻轻往后拉竿的动作就能很好地解决双钩粘连和无法控制子线的水底状态的问题。在拉竿的时候,长子线会拖在水底,短子线会略微往拉竿方向轻轻地移动,钩饵也会略微朝拉竿方向移动。只要双子线打开,就可以让双钩拉开,且双子线的弯曲状态比较接近。这样,鱼无论吃哪枚钩上的饵料,都可以让浮标产生动作。如果长子线弯曲幅度过大,就有可能造成鱼吃饵时浮标的反应很弱,甚至没有反应。我们在进行底钓调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点。

3.根据鱼的活跃程度设定钩距

一般来说,两颗饵料距离越远,鱼对子线的干扰就越小;反之,钩距越近,鱼对子线的干扰就越严重。所以,盛期底钓的钩距设定值通常要大于寒期底钓的钩距设定值,这也是设定钩距的原则之一。

4.根据水流和风的影响对钩距进行设定

理论上讲,无论什么样的水体,只要它进行冷热交换或受到风的影响,水流就必然会形成。在水流比较强的时候,我们就要把钩距设定得稍大一些,让双钩饵和上面的8字环形成底边相对较大的三角形,这样可以增加钓组在水流中的稳定性。即便水流较大,8字环随双钩发生位移,子线弯曲的状态相对一致,鱼的吃口动作损失得也相对较小。如果水流比较缓和,钩距即可正常设定,然后再根據前面几点进行适当调整。

(四)底钓浮标的选择

在HERA底钓钓法中,选择浮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支合适的浮标对于底钓的帮助是很大的。关于底钓浮标,之前的几期文章有过介绍,其要义就是依据季节和鱼的活跃程度选择不同的底钓浮标。总体来说,寒期宜选择身径细、尾径细的浮标;标身长度与竿长和水深应相互配合。之前,我们介绍过浮标的选择公式:

选择浮标的号数(标身长度厘米数)=(竿长尺数-水深尺数)÷2+水深尺数

钓者在这个公式的基础上,遵循旺期加号,寒期减号的原则选择浮标,无论是长竿浅水底钓,还是短竿深水底钓,都比较适用。

本期文章到此为止。在下一期的文章中,我会为大家详细介绍其他几种HERA底钓法,敬请关注。

猜你喜欢

钓鱼人钓者浮标
视界
浅谈浮标的吃铅比数值
钓大鱼
湖边钓鱼
浮标吃铅量和“灵敏度”的关系
顺势
提问:夏天天热,钓鲢鳙应该钓深还是钓浅?
提问:冬钓轻口鱼如何选择浮标?
顺势
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