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地“望子成龙”?
2019-09-10岳滩
岳滩
近日,少儿版996、七成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过半青少年近视等关于青少年压力过载的话题频上热搜,在网络舆情中溅起一片片水花,也向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家庭投射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列举了中国人的9种生活动力,排名第一的就是“望子成龙”。
“望子成龙”错了吗?从社会心态上看,这是中国亿万家庭对子女未来的一份期待,一份希冀,是每个家庭向上发展的源动力。但是,从具体行动来看,打着“为你好”的口号,“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简单地将自己的期待转化为子女的学习目标,甚至考试成绩,给孩子学习层层加码,这种不得法、偏离规律的教育方式,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当今,中国少年儿童的原生家庭中,高学历父母的比例越来越高。家庭教育理念发生着变化,对宽容、民主、陪伴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但是压力过载的源头并没有消失:由“望子成龍”的心态出发,家长随意将压力、想法、规划强加于孩子的做法仍然非常普遍。这就导致公办教育机构一直在“减负”,而家庭教育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好的未来,却一直在“增负”。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每个青少年都有七彩的梦想,都值得我们精心呵护。我们要把健康、成长、梦想还给孩子,保持足够耐心,持之以恒地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拔苗助长。
其实,读书学习不可能没有一定的压力。教育如果不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仅仅是知识性的死记硬背和强行灌输,再少的“教育”都是负担。反过来,如果孩子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即便废寝忘食,也不算负担。
那么,怎么才算“成龙”?家长们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许多家长的共识,即“考不上好小学=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失败”。家长们一旦陷入这样的逻辑怪圈,难免不被升学压力所裹挟,其危害不言而喻。不仅会让超纲、抢跑、报班、培训等变本加厉,破坏教育生态,影响教育公平,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教师的静心教学,有违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本期《家长》调查对此展开讨论,希望对广大家长读者有所启发。
(责编 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