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
2019-09-10满开宏
满开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一重大思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古今中外强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发掘凝练。学习领会蕴含其中的理论深意,必须从历史的维度加以把握,从文化形态对道路、制度、理论的历史作用加以感悟。
考察古今中外的强国发展历史,会发现其中有一特定的规律:凡是长盛不衰的强国都形成了鲜明的强国文化。这些国家有的因军事实力强大而立国,有的因经济实力强大而立国,但要保持强国地位,最终都要走上文化强国的道路。因为政治制度也好、发展道路也好、理论体系也好,都需要转化为文化形态才能发挥凝聚人心、深入灵魂的持久作用,否则就是过眼烟云,匆匆飘来、快快飘去,难留印记。
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凝聚作用,一旦形成社会主流文化,就会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无孔不入、润物无声,其熏陶教化作用可以深度改造人、改造社会,成为社会政治制度稳定的保护剂、国家政权稳固的凝结剂。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和持久力,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中国自秦汉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社会制度稳定发展,千年屹立不倒,其中虽有分合、虽有改朝换代,但封建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历经风吹雨打,没有改变。不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中,积累、沉淀、凝练出了反映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封建文化,这种文化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广大中国人民从一出生就被这一文化所包围、所改造,直至死亡。孩子出生看到的是挂满二十四孝图的床围;少年识字,课本是《三字经》《增广贤文》等;长大了考取功名,需要熟记“四书五经”等经书史册。这些必读课本内容渗透的是仁义礼智信的社会道德观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是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这种植入灵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成了强大的封建文化形态,引领着社会前进,规范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三观”,维持着封建统治长久不败。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多次处于落后社会政治制度的民族长驱直入征服中原腹地,建立政权的事件。他们可以夺得政权、占领国家,但改变不了相对先进的封建社会文化,要想赢得人心,依然要向强大的封建文化妥协,依照社会主流价值观所维护的政治制度管理这个国家。元朝统治者、清朝统治者无一例外地走上了这一道路,成为封建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近代以来,西方帝国主义靠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妄图以资本主义文明取代封建文明。从鸦片战争开始,几番较量,虽然战场上打赢了,签订了若干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捞得不少好处,但侵略者发现,要想彻底征服这个国家却做不到,因为这里有成熟的政治制度,人们恪守着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久远、根深蒂固,他们只能妥协:沿用中国的方式、保留中国的统治者,形成代理人模式的统治,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然,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也看到了封建主义这一文化传统在走下坡路,所以他们不断努力荡涤掉这一文化,从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文化、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用主义文化、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制文化、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文化,一个个冲上历史舞台,一个个又都败下阵来,在强大的封建文化面前束手无策、软软无力。可见,在强大的封建文化面前,任何来自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强大势力都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建立比之更加强大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旧文化的终结者,是先进的革命文化、科学文化的缔造者。爆发于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以先进文化为旗,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孕育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七十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艰难开创的这条道路、建立的这套政治制度和总结的系统理论,经历了实践检验,是历史中淘出的真金。怎样才能把这些稳定地、长久地发展下去?怎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海外侨胞、国外友人所接受?怎样才能赢得青年、赢得世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大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观历史发展大势,总结历史发展规律,鲜明地回答了这一时代课题,要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上,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对内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对外影响和号召起一切爱好和平、渴望发展的国家和人民,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作者系陆军装甲兵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