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怪物恋语境下《山海经》传统怪物角色造型分析

2019-09-10孙淑萍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7期
关键词:山海经

【摘要】随着奇幻电影、动画、游戏的传播,在我国青少年甚至更广泛的群体中形成心理上的“怪物恋”。本文从怪物恋消费视角出发,探讨《山海经》传统怪物形象在当下的艺术价值,重点对《山海经》传统怪物形象进行造型分析,试图为中国游戏怪物角色造型设计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关键词】《山海经》;怪物恋;怪物角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项目:“中国游戏中妖怪角色的造型分析及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6C1552);湖南省社科项目:“湘西傩文化在游戏鬼神角色中的传播研究” 阶段性成果(编号:17YBX035)

1. “怪物恋”成为契合当下现代社会的审美符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美国、日本电影、动漫和电子游戏及其衍生产品的大举涌入,已经在我国青少年甚至更广泛的群体中形成心理上的“怪物恋”。通俗的来说,“怪物恋”是指受众对怪物主题、怪物故事、怪物形象的关心与喜爱,借此表达对于怪诞、可爱、超能力等幻想的理想化追求趋向。

从雪莱夫人的《科学怪人》到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阿西莫夫的 《我、机器人》都将幻想世界与真实世界做了巧妙的融合,使人们相信怪物的真实存在。也因此塑造了光怪陆离的怪物形象,如《科学怪人》 中的“弗兰肯斯坦”,《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少年阴阳师》 中的“罗刹”,《哈利波特》 中的“魔法师”,《指环王》中的“半兽人”,《封神演义》里的“妲己”;史努比、皮卡丘、豌豆射手、哥斯拉、金刚、灰太狼等经典怪物角色,以及怪物角色衍生产品通过产业链迅速延伸。怪物形象趋向游戏化、奇观化,设定也加入了嬉戏、友善、欣赏的因素。怪物与怪物形象成为“审丑”美学的审美对象,“怪物恋”成为我国当下美学新变的核心概念。怪物恋体现着一种颠覆、反叛的精神,是猎奇消费的直接反馈,它在激发人们创造精神的同时消解着当下社会对人构成的精神压力,进而形成一种契合当下现代社会的审美符码。

2. 《山海经》怪物形象的现代艺术价值

受现代社会的怪物消费潮流影响,传统怪物故事与怪物形象研究也随之升温。《山海经》作为志异志怪、荒诞不经的图文奇书,以幻化的神话故事讲述了远古时代的神奇景象,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仙人、异兽形象,特别是以图像的方式留下了许多夸张怪诞的异兽造型,为后世人们打开了想象之门。泥泥狗是中国泥玩具中最古老的艺术品种流传至今,正是因为玩具形体造型古拙荒诞的原因让大家喜爱,如头戴冠冕,似猿非猿的“人面猴”等。傩文化建构的庞大鬼神文化,特别是在傩祭时上演的傩面具剧中登场的诸神之特征,那些在民众心目中“神奇”的动作特征等元素随着岁月的洗礼依然让现代人充满好奇。我国文人墨客都对无益于仕途的志怪书籍嗤之以鼻,《桃花源记》、《搜神记》等也不过是作者对于世俗的无奈与不得志的借物抒怀之作。

随着日本、西方动漫、游戏在中国的传播,怪物叙事获得了新的生长空间。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成为热门美学的研究对象,如(周英、薛燕平 2009)的《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陈丝雨 2014)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的《山海经》图鉴,画风较为符合现代人审美,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的神怪异兽文化的魅力。日本游戏《口袋妖怪》更是在玩家面前呈现了一个以《山海经》怪物图像为蓝本的怪物世界,并广为传播与喜爱。相较于日本对于至怪至奇的古籍深入挖掘,中国通过动画、游戏等传播的传统怪物形象除了龙、凤凰、孙悟空这些角色外就并不太多了。怪诞是一种力量.一种震慑人心的神秘力量。《山海经》独特的异形思维刻画出了怪诞图像,怪物与怪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研究与应用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当下怪物恋语境下,《山海经》中的怪物形象可以也更应该成为创作的源泉。志异志怪的《山海经》图像在当今有了新的艺术价值:作为游戏、动画角色设计的参考或元素,以《山海经》怪物图像为原型和元素,以当代动画、电子游戏为形式和手段,能够塑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怪物角色。《山海经》中的怪物图像虽然是我国祖先们通过原始想象力完成,也通过图像理解与解读祖先们的古朴的异形造型思维,为当代游戏、动画角色提供思维借鉴和元素基础,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想象源泉。

3. 《山海经》怪物形象的造型分析

《山海经》包含着庞大丰富的怪诞奇幻要素,怪物形象非常质朴,主要是两种方式的造型形象。

3.1 混合造型

混合造型就是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元素进行组合拼接,形成新的造型形象。从生理层面跨越绝对区别的生物构造,多种现行文化类别间的冲突元素杂糅生成。混合造型的方法把“不合理的现象合乎逻辑地连接起来,产生出视觉冲击。通过这种方法的新造型生物使人既熟悉又陌生,引发受众好奇心”。《山海经》中混合造型的怪物形象以人兽组合、兽兽组合为主。人兽组合取人和兽的器官组合而成,人兽功能合一;如“羽民國”、“陵魚”、“底人國”等怪物形象在这类以兽为助手的怪物形象中,兽充当助手和伙伴的角色,与人的功能互补;如人鸟组合的形象取鸟身、鸟首、鸟翼、鸟喙等器官,与人面、人手、人身等组合而成,鸟器官赋予人神奇的力量从而使人具有异常的功能。怪物形象通过给懦弱的人类添加优越的动物能力赋予角色更加强大的超越性力量。或许也可以解释为是人类害怕自然灾害或者更强的动物而混合兽的部分器官,反之也是动物羡慕人类,想变成人类的欲望和想象力这样的混合生成新的形象存在。

3.2 突异造型

突异造型是在原有生物结构基础上,生物某个部位、器官( 元素) 突然发生分裂、夸张、扭曲、增减或是省略身体某个部位,达到强化某个部位的视觉目的,形成一定新次序规律的图像,这也是身体器官功能的延伸,《山海经》中这种造型方法的怪物形象更多,而产生神秘力量更大。诸如有兽“状如牛而三足”、“人面二首”、“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状如牛而自首,一目而蛇尾”;有鸟,毕方,“而一足彘尾”; 以及“三足龟”、“一目国”、“一臂民”之类,更复杂一点的是多项目变化,如《北山经》写儵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这些变化多在首尾,兼及身与足,多五官四肢不全或反常。四肢短缺牵涉形体轮廓和行动方式,眼睛在五官中最有精神,《山海经》在怪物形体增减时,着重这两种器官的夸张与歪曲。变化数目多在八与九这两个数字上,最大为十,如《海外东经》描述水伯,“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海外北经》描述相柳,“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等。

4. 结语

《山海经》怪物形象呈现“真”与“怪”、“实”与“幻”交融的怪诞视觉特征。在进行人、兽组合中,相互组接的异类形体相差越远,组接于一体产生反差越大,愈怪诞。这就在怪诞中散发着野性的趣昧以及对大善太恶的崇拜和恐惧。由此可知,中国祖先们的神话思维是崇尚一种怪诞的、野性的、神秘的生命,是在打破人体的正常比例和正常结构中,追求一种怪异的、杂揉着人、兽形体本性的野性美,其审美趣味带有浓郁的非文明的原始气息,就是现代人所理解的一种审“丑”趣味。这种审丑正迎合了当下游戏玩家猎奇的消费心理。因为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怪物形象的独特外貌,使玩家能从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进入被引导的假象空间,玩家通过与在现实世界不存在的怪物角色交流,体验新鲜感与快乐,这些独特怪诞的图像得到了玩家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黄鸣奋.“怪物恋”的美学定位及文化反思[J].探索与争鸣,2014.

[2]孙见坤、 陈丝雨.《山海经》图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刘捷.驯服怪异:山海经接受史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

[4]孙淑萍 基于猎奇消费心理的数字游戏怪物角色构型方法科技风2018.11

作者簡介:孙淑萍,湘潭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游戏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山海经
山海经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有画儿的《山海经》,才是真正的《山海经》
美轮美奂古画卷,神异灵怪山海图
山海经夫诸
《山海经》中的海洋神兽与海洋部落
古人真敢想
《山海经》中的奇兽
山海经
时  空  之  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