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视域下的传播特质和编辑思维的重构

2019-09-10许建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7期
关键词:重构

许建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变,为人们接收媒体信息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方式,传统的单一传播形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大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大众对信息传播认识的转变影响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不同传播媒介之间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借助融媒体视域下的传播方式和表现手法,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相结合实现更全面、更快速、更高效、更实时的信息传播。融媒体视域下的新的传播特质和编辑思维的重构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传媒业的改革创新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仅通过对融媒体的定义以及融媒体视域下的传播特质和编辑思维重构进行简要分析,对探讨融媒体的出现对传播业的发展造成的影响,以供相关人士参考交流。

【关键词】融媒体视域;传播特质;编辑思维;重构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直接推动了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变。在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单一的传播媒介已经被突破传播界限的融媒体时代所替代,纸质媒介与网络媒介的信息资源实现融合,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人群范围更广、内容的真实度更高。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播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而传播特质的转变和编辑思维的重构成了当代媒体人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同时融媒体视域下的信息传播更贴近于生活,更偏向于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和快速传播。因此,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传媒工作人员首先要认识到新的传播特质和重构之后的编辑思维,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作出相应的改变。

1. 融媒体定义概述

从纸质媒体时代,到广播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时代,再到如今的新媒体发展下的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不断影响着传媒业的改革创新。融媒体时代是应时代而生,随着微信、短视频、微博等多种互动性新媒体组织的出现,让人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融媒体实现了各传播介质之间的打通和融合,是结合了纸质、音频、视频、互联网、手机等多方面、多维度传播介质的大型新媒介形态。新时代下的融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仅一人发声,全民接收的传播方式,使人人都是传播者成为可能。以上海为例,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早在2016年成立,正式启动"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战略,2019年上海16个区已全部完成区级融媒体中心机构整合并推出新媒体产品,上海区级融媒体客户端以“新闻+政务+服务”为定位,深度融合区级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资源,并将提供区域内生活、教育、交通等便民服务,形成分众传播、分类覆盖的格局,同时全国各省市的融媒体中心完成也正在进行时。

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全面互联的时代推动下,媒体传播业正在经历一场传播新形态的创新变革。融媒体视域下的新的傳播特质使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成为现实,而编辑作为融媒体时代信息生存与传播的中心,应积极思考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重构思维方式,寻求更贴近民众的信息传播方式,分层次划分不同的受众人群,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民的信息需求。

2. 融媒体视域下传播特质的转变

2.1 民众从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传统的信息传播主要来源于新闻工作者和信息平台,民众以接收为主,编辑以传播为主。但是,融媒体视域下传播特质的转变彻底改变了这种单向的传播方式,作为信息接收的民众,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也能与编辑一样成为信息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见证者。民众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多种互联网传播媒介,在互联网上实时分享生活日常和周边故事,民众逐渐成为了事件发生的见证者,和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多种途径的创造信息方式拓宽了信息内容的涵盖区域、渠道来源,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民众身份的转变成为融媒视域下新传播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在互联网平台上创造的信息内容经常被各大传播媒体作为事件发生的第一视角进行传播,民众生产的实时信息内容有时候会比各大媒体信息平台更真实、更具有代表性。比如在2019.10.10日,江苏无锡发生高架桥坍塌事故,现场信息被路过群众拍成短视频迅速在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多个互联网平台快速传播,各大媒体信息平台的事故报道中也纷纷采用了来自群众拍摄的现场画面。群众在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影响力不低于各大媒体平台,正是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创造,人人传播的融媒体时代,既增加了群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参与感,又丰富了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在互联网平台上,融媒体视域下的新传播特质发展趋势极大地推动着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为群众生产信息内容,传播实时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 融媒体视域下的微传播特质

纸质传媒时代、广播传媒时代、电视传媒时代等传统的传播形式采取的是信息先编辑再传播的方法,从新闻事件发生到信息传播至群众的身边需要经过层层的编辑和录制,严重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而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凭借其随时、随地的记录并发布信息内容,让人人无需成本就成为信息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迅速成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传播形式。微传播形式给予了每名群众平等的话语权,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群众创造的信息内容逐渐成为一些突发事件的重要传播途径,借助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快速、准确的发布现场信息,而每一个看到的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大大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扩大了信息内容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公众媒体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比如人民日报不仅仅局限于纸质信息的传播,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注册了官方微博,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融媒体视域下的传播特质的转变,让跨媒体平台传播成为现实,并打破了各媒介之间的界限,采用裂变式传播,有效提高了信息内容的传播效率,拉近了信息内容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另外,融媒体视域下微传播新特质的出现对传媒业的进一步有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各媒介平台之间的融合。

2.3 受众全面化和信息碎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再需要通过定时定点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等方式获取信息,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关于全球的最新事件动态。人民群众接收信息的选择性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的人们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媒介及时了解到全球动态。在融媒体视域下的的新传播特质需要充分考虑到信息受众的范围,了解不同受众对不同种信息和不同传播形式的多元需求,尽最大努力达到受众需求的标准。另外,随着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微传播新特质的出现,其随时、随地可以创造简短信息内容的传播形式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碎片时间的信息采集需求,同时也加快了信息内容的传播速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形式。融媒体视域下的传播新特质不仅可以将文字、图片、录音等实时信息传输给编辑工作者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再发布相关报道,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将实时状况传送给所有用户。不同传播媒介和不同传播形式的融合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采集需求,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范围。

3.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重构编辑思维

3.1 编辑创作的融媒体意识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快速融合的时代,编辑人员作为信息内容的创造者与传播者,搭建起群众与社会信息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为群众发声、替群众说话的关键途径,应该注重思考如何快速适应融媒体时代发展下的传播新特质,重构编辑思维,考虑大众对信息内容需求的转变,结合多种媒体传播形式,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融合发布与传播。随着融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掌握融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每个编辑工作者的必备技能,编辑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更深层次的挖掘信息价值,向大众传播富有内涵的信息内容,还需要熟练使用多种新媒体平台同步信息内容,比如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互联网途径将现场的文字、图片、录音等第一时间传送到用户手中,并在互联网平台上对事件进行实时跟踪报道,以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除此之外,融媒体视域下的编辑思维要从单一的纸媒报道中抽离出来,学会拍照、录视频、剪辑、配音等多种形式的内容编辑技术,将所收集到的信息素材利用各种编辑软件实现最优组合,将最真实、最准确、最及时的信息内容传送给客户端的每一位用户,如上海融媒体中心对2019进博会开幕的报道,不仅以视频连线、记者现场报道、采访等方式呈現,还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经典语句做成图片格式在微信、微博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融媒体视域下的编辑思维不再是经过长时间的素材整理且对事件的本质进行深度分析后再通过纸质媒体传送给大众,融媒体视域下常见的编辑工作模式是随时、随地更新报道,第一时间传递事件发展动态,并及时将内容素材传送给后方编辑,由后方编辑进行深度剖析,将信息舆论引导至正确的方向。总而言之,重构编辑思维模式,首先要树立融媒体时代下的跨媒体合作意识,充分认识到各个媒体平台之间的合作优势,协调好合作方式,从而转变信息传播方式,有效提升传播效果。

3.2 编辑要以大众的信息需求为主

了解大众的信息需求是传媒业的重要工作环节,是体现信息内容传播价值和传播速度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传媒业蓬勃发展的基本动力。融媒体视域下的微传播的新特质,给予了大众随时、随地创造与传播信息内容的权利,拉近了新闻信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但信息创造的本质还需要要以大众的信息需求为基本要求,大众更希望能够看到事件发生的真相,而不是经过编辑刻意渲染后的美好愿景[9]。因此,融媒体视域下的编辑应该充分认识到大众角色的转变,从单向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了双向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并深入了解大众的真实需求,报道大众关心的事件,尊重大众参与信息创造与传播的权利。另外,编辑还需要熟练应用新媒体平台,开通大众讨论与留言功能,利用这种舆论监督的表达方式,及时关注大众对事件的看法与诉求,还能收集到大众对事件的多方面素材,构建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模式,从而及时传递给大众丰富的信息内容,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

3.3 编辑要树立筛选信息的传播意识

在人人都是创造者,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融媒体时代下,信息内容的数量急剧增多,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给大众翻阅有用信息带来了一定困难,大众很容易被一些低质、错误的信息内容所误导。因此,编辑首先要树立筛选信息的传播意识,对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内容进行归类,并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保证输出内容的真实性,能正确引导大众的舆论导向,满足大众对信息内容的质量要求。另外,编辑要通过观察大众的需求来筛选出能激发大众的阅读兴趣,引起大众的关注与好奇的信息内容,并利用多种传播媒介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特质和编辑的思维方式,从大众到编辑,从纸媒到自媒,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协同合作已经成为传媒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融媒体视域下大众身份的转变、微传播特质的广泛应用,以及受众全面化和内容碎片化等特点推动着编辑思维的重构,要求着编辑应建立以大众需求为主的创造意识,熟悉多种新媒体软件操作流程,实现多平台、多维度实时报道事件信息。融媒体视域下的编辑不应局限于纸质媒介的传播方式,而应成为多元化、先进化、实力化信息的创造者,从而促进融媒体传播形态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益民.融媒体视角下新闻漫画的传播优势与创新思维[J].东南传播,2018,170(10):43-47.

[2]刘钊.刍议媒体融合视域下学术期刊的出版传播——共享·多元·开放·互动·交融[J].编辑学报,2017(06):74-78.

[3]施连山,董洪富.漫画新闻的全媒体发布与立体式传播——另辟传统媒体融合蹊径[J].传媒观察,2017(11):65-66.

[4]袁映雪,徐阳.论融媒体视角下人际传播的新特征与新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9):72-73.

[5]张原.媒介融合时代评论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传播特征与价值建构[J].中国电视,2017(06):48-50.

[6]卢明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在广播新闻中的应用研究[J].新闻传播,2018,No.326(05):55-56.

[7]黄杨,李媛.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探索——以澎湃新闻“天渠”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8,618(34):44-46.

[8]吴娜,冯丹红.媒体融合背景下动漫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与价值[J].传媒,2017(23):64-65.

[9]赵如涵.互动纪录:融媒体环境中的新闻报道的新理念与新实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7期):110-113.

[10]史庆华.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流程再造[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v.20;No.107(01):79-82.

猜你喜欢

重构
变革思维模式重构教育新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的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的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