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路径分析

2019-09-10王凤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7期

【摘要】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有较长时间,由于学科形态特点,新闻传播学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用目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本文探讨了以“工具虚拟”、“场景虚拟”和“路径虚拟”的为特点的新闻学科虚拟仿真路径,通过这三种路径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新闻情境中,模拟使用多种实验设备,同时融入全媒体业务流程,激发学生进行自发的体验式探索和学习。通过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法在的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对培养高质素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融合媒体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教改项目《融合新闻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探索》的研究成果。

在越来越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以交互为手段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实验教学有利且有必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由于其实验平台轻量、开展实验便捷、高度仿真业务环境、可进行互动教学的特点,在电子信息、生物科学、化工制药等理工科学科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教育部认定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一锤定音

2013年教育部开始推进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2015年教育部遴选出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和共享性,2017年教育部开始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倡导各层次的高校结合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积极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形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真实实验教学互为补充的格局,提高高校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在2018年教育部认定的29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中,新闻传播学类的项目为10个。

目前,在国家级新闻传播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引导下,各省也在积极建设省级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新闻传播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利用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通过创设虚拟仿真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新闻传播学科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新媒體的发展对传统新闻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也影响深刻。新媒体时代要求记者编辑具备多种媒介采集和发布的综合能力,要求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能够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全媒体复合化的等高素质内涵。目前我国对于新闻人才培养亟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全媒体采编能力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革,而信息化实验教学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虚拟仿真实验方法应用于新闻传播专业教学,开展新闻传播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教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这对于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建设50个新闻传播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加快培养会使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3. 新闻传播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主流路径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主要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完成教学目标。融合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所需要学习的技能与当前一般高校所拥有的实验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实验环境不能适应融合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能力培养的需求,新闻传播学科虚拟仿真的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工具虚拟提供基本的文字、音频、视频制作技能学习,路径虚拟可以实现融媒体报道训练,场景虚拟可以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职业素养等素质。这三点的组合形成了全媒体新闻实验教学的完整流程。

3.1 工具虚拟用于补充现实设备的不足和滞后问题

工具虚拟指的是对图片摄影、广播电视摄像等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技能所需的设施设备的虚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实验常用工具进行虚拟化开发,可以补充现实设备的不足和滞后问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领域的应用,它可以启发、诱导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下主动探索、自主实验实践,从而自我构建知识体系,自我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般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和设备购买,受政策、经费、工作流程等的制约,从开始规划到正式投入使用通常需要一两年的工作流程期。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往往总是滞后于行业的发展。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解决以上新闻传播实践实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实现新设备的快速配置,让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接触、使用、掌握最新的设备,并做到人人可接触。 2018年申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中国传媒大学《数字电视演播室技术》,山西传媒学院《演播室新闻摄像技术虚拟实验教学项目》主要开发的均为演播室设备的虚拟仿真场景,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设的演播室环境,熟悉演播室的各项功能、布局和操作,初步掌握演播室中摄像机、导播台等设备的操作方法,并且可以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随时结合自身情况,在虚拟化的演播室中预习、巩固本专业的核心技能的目标,获得长期稳定的效果。

3.2 路径虚拟用于实现全媒体报道训练

人文学科的传统授课方式是学生通过听的方式来接收信息和知识,这样的方式学生无法把内容变成真正体验和感受的部分,尤其是对于专业环境中的工作流程更是难以深刻体会和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和互动性可以为学生提供对新闻传播行业不同媒体工作流程的立体感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和参与感。

浙江传媒学院的《多讯道导播虚拟仿真实验》是侧重路径虚拟的一个虚拟仿真项目。该项目是搭建了一个基于综艺节目的六讯道虚拟路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角色进入到节目的拍摄后台,在仿真的重装备、高复杂现实环境中进行节目拍摄流程和业务学习、操作训练、导播作品创作。同样也是2018年申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并进入公示阶段的河北经贸大学《融媒体新闻制作流程虚拟仿真项目》是对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的模拟,该项目的实验过程是以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推进的。在确定实践成品和任务后,各项目小组通过系统网站的功能模块进行网页、移动APP、微信等终端发布站点的快速配置,之后各小组进行新闻作品生产,形成多种形态的融合新闻作品,提交实验教师点评和审核,通过审核的新闻作品可以发布在响应的平台和站点,该项目主要锻炼了学生的融媒体综合制作技能和报道技巧。

3.3 场景虚拟用于职业素养的培育

学习的“情境”对学生的知识获取起着重要作用,虚拟仿真通过创设相关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的“沉浸”和“互动”,可以实现对学习内容的主动构建和创造新吸收。教育学中的“心流”理论认为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会有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会忘记时间的存在,在完成这件事情后,可以收获富有成就感且充满能量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为“心流体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心流体验应用在教育中可以给学生带来的高质量的学习过程。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遵循原则是:能力提高是重点,创新意识培养是核心。传统上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大多依靠“听讲”的方式获取知识,很少有机会体验创新带来的快感,新时代国家提出了“新文科”发展思路要求人文社会学科也需开拓实验教学环节,培育应用型人才。

灾难性报道、战地报道这类突发的事件特别能激发新闻人的职业荣誉感,让学生体验全新的职业环境,产生创新动力,因此在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项目中,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制作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虚拟场景,可以培育新闻人才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2018年申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重庆大学《灾难性事件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是对灾难性报道的场景虚拟,该实验项目设计了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关的泥石流场景、火灾场景和地震场景,选取素材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学生借助电脑、摄像机、无人机等不同的设备工具进行融合报道,项目内容符合专业知识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認知结构,重视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让学生领悟灾难事件融合报道的真谛。

广州体育学院在2018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申报中的《体育赛事现场报道虚拟仿真系统》对专业体育赛场的报道主持、采访、编辑、解说等进行了虚拟仿真。这一项目有效提高学生体育赛事现场报道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山东大学的《“基于多角色扮演的新闻发布交互式演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对新闻发布的虚拟,学生可通过网络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登陆该实验项目,进入虚拟发布会现场,在虚拟的发布会现场学生可进行多角色扮演虚拟演练。

4. 结语

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可以克服传统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缺陷,突破时空限制,维持教育的长效稳定性。工具、路径和场景这三个路径的虚拟共同组成了目前新闻传播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主要思路,这三个路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深刻变革持续推进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学科的虚拟仿真项目也必然会产生新的路径,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更强助力。

参考文献:

[1]祖强,魏永军.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策略探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8.9 P236

[2]刘勉,张际平.虚拟现实视域下的未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5 P30

[3]屈成亮,杨壮,杨志伟,刘棋.“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7.11.12期-94

作者简介:王凤,西藏民族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性别传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