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2019-09-10诺敏塔娜
诺敏塔娜
摘要:职业操守是各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所必需服从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底线,它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尤其是对于有着“大众公器”、“公众在事发现场的眼睛”等称誉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职业操守的价值更是无法衡量,称其为“新闻工作者的生命”亦不为过。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道德
进入新世纪之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民众心理的巨大嬗变。对于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不断突破行业的操守底线。在国内某知名网站发起的对于“当代哪类职业所存在的失操问题最严重”的调查显示:新闻工作者以将近40%的“認可度”榜上有名,位列第六。这表明在公众的心目中,现阶段新闻工作者在职业操守的执行方面是非常低下的。
一、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的当代意义
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严守职业操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客观需求。虽然媒体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编人员的能力,但是职业操守的影响仍旧不可小觑,尤其是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而言,服从新闻纪律、强化作风建设等道德素质的提升也相当关键。其次它是新闻工作行业的必然要求。新闻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民众,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明确。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非常重视思想舆论方面的建设,新闻工作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全党全社会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新闻工作时,一定要弘扬社会主流,体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是职业操守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更好地找出事件的本质。在网络高度发达的自媒体时代,各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比以往都来得更加猛烈。新闻工作者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社会上崇拜财富的风气,这时如果不能坚守操守底线,就会在工作中表现出与我们社会主义相背离的新闻观,造成恶劣的影响。
二、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所包括的内容
当代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新闻工作者在业务工作时,必须时刻以主流价值观为准绳,摒弃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谨守信念。它是当代新闻工作的基石,时确保新闻工作顺利开展的“生命线”。其次是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新闻工作不可逾越的“红线”。在现今这个“流量之上”的时代,经常有一些新闻工作者出于某些目的而游走在法律边缘,打擦边球来吸引民众的注意,此举虽然能获得一时的关注,但却会给自身乃至整个行业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这是得不偿失的。
第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既不人云亦云,又不在工作中掺杂过多的主观情绪。真实是开展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要求。离开真实性,新闻工作就变成了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一切的新闻工作都必须要准确地向观众传达客观事实的真相。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新闻工作者就要坚持“走出去”,深入实际,注意观察,力争掌握第一资料,使自己的笔成为社会公众的“眼睛”。
三、发展当代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的建议
对于当代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治学习
2018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就明确指出:在当代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工作者要想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就必须要服从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首要战略。只有不断坚持政治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增强自身对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使自己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事件时始终保持冷静的判断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二)精准的洞察力
资讯的发达使得民众经常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能够有所了解,这也给新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如果不具备精准的洞察力,无法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找出不同于他人的突破口,那么只能人云亦云,做一个“转发者”而非“原创者”,这样的新闻,其价值可想而知。
(三)完善新闻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体系
相关领导部门应积极推动新闻工作者继续教育体系的建立,使新闻工作者始终处于职业操守的学习教育氛围之中。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协会的作用,让其为自身的工作建立起严格、规范的行业从业守则,积极净化行业风气,对于那些不遵守职业操守甚至以身试法的新闻工作者和刊物,要在全行业内将其进行抵制。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代社会,民众获得信息资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其中难免有一些不符合事实真相的报道出现,而这部分报道又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借助网络成为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坚持职业操守的的宣传报道工作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顶住压力,坚守职业道德,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才能真正地做好一个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参考文献:
[1]丁萍. 自媒体时代专业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养分析[J]. 科技传播, 2018(3).
[2]刘颜滔. 浅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 v.9;No.140(08):243+247.
[3]江婷婷. 浅谈新闻采访活动与记者的职业道德[J]. 传播力研究, 2018, v.2;No.026(14):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