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定风波》中苏轼的旷达之风
2019-09-10战其遇
战其遇
摘要:苏轼是北宋一位文坛巨匠,为人正直旷达,不随波逐流,趋名逐利,虽富有政治才能但仕途坎坷,一生历尽艰辛。苏轼融合儒释道的思想,既执着于政治理想又能超然物外,这种人生态度使他刚毅、超然、乐观、旷达,在逆境中依然能保持巨大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关键词:苏轼;旷达;自在;人生际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了北宋最高的文学水平。《定风波》:公旧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有着一股超乎寻常的热爱,热爱他所遇到的一切。这种热爱使他审视自己生命的意义,考虑国家的前途,心疼百姓的生活。在《定风波》中,苏轼用一件道中遇雨的这样一件告诉了我们人生中大道至简的道理。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这一生遇到困难怎么办,不要怕,勇敢的去面对,坚持住,坚持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困难终究会过去。等到风停雨止,自己远去之时,终究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厄运面前的苏轼是极其旷达的,越是艰难困苦,他的旷达就越闪耀光芒。无论政治环境怎样变化,他始终明白自己的内心坚守,追求真理与正义。当权力与地位向他涌来时,他心境恬淡,视若浮云,不会因权势富贵迷失自己。因为他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得失、荣辱、沉浮,皆为外物,他追求一种超越生命的至高人性品格和人生境界。但他却并不是一个像朱熹一样的枯燥圣贤,他热爱生活,有血有肉,感情丰富,多才多艺,热爱自由,张扬个性,他的一生活出了真正自己,直到生命尽头,他都光明磊落,无忧无惧。洒脱飘逸的气度,充满理性的睿智,笑对人生的旷达使他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荣华富贵,有的人希望自己能名垂千古,光宗耀祖等等。笔者认为苏轼是对这个问题选择的最好的人。苏轼选择不管生活怎样对待他,他都始终保持一个真正的自己,保持了对生命、生活的热愛,尽可能的让自己造福一方。在面对生活的过程中,挫折与惊喜,希望与失望,促使他从新审视自己,去旷达乐观的面对得与失。他从各家学派求取生活的奥妙,在苏轼身上有着独特的现世性与超越性具体的表现就是热爱与旷达。苏轼对生命的意义的追寻和解答,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一个人只有拥有过,才能谈得到放下。苏轼是一个文学天才却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有接触过权力的中心,也跌到过人生的低谷。苏轼身居高位过,被贬流放过,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锻造了他大气开阔的眼界气度,成就了他旷达淡定人生态度,也造就了他豪气纵横词风。
元丰二年(1079年),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莫须有的罪名关在御史台接受审讯,在130多天的软禁中,每天都面临着生命危险。后来经过太后说情和亲友的努力下,苏轼任黄州团练副使。虽然还有官职,其实是被朝廷监视软禁在黄州。最好的文章总是在作者最艰难时期创作出来的,苏轼也不例外,政治上无尽的黑暗造就他文学上最为璀璨夺目的光芒。在这段时间里他写出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千古名篇。这场政治风波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雨,让苏轼内心更加坦荡无物。风算得了什么,雨又能奈我何。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已经在黄州生活了两年,经历过“乌台诗案”的苏轼虽然在精神和政治上受到了极大的挫折打击,可是并没有彻底击垮苏轼的内心。这首词表面意境我们不难理解:大雨突如其来,一部分人茫然失措,一部分人四散奔跑,一部分人因为淋雨而心头火起——包括苏轼的同伴在内。只有苏轼对这瓢泼大雨视若不见,置若罔闻,一个人潇潇洒洒的在雨中吟啸徐行,何等的潇洒!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自在!为何苏轼能够如此?因为他就像幼时所说,自己要成为范滂,坚持正义和真理。没有下不完的雨,也没有过不去的坎。醉意被有些微冷的春风带走大半,半醉半醒之间看到前方山峰已被夕阳笼照,似乎有了灵性,像久未谋面的老友正等待着自己,刚才的大风大雨却早已没了影子。下雨本是平常事,被雨淋到也不是什么稀奇之事,但遇到大雨时不同的表现却显示出不同的心性修养。
苏轼从下雨写到雨止,本意并不是描写遇到大雨这段经历,却是在表现自己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处世的态度和对人生的领悟。苏轼寥寥数语便塑造出了一个处变不惊,忧乐两忘,旷达自在,人性洒脱的自我形象。细细品味不同于“枝上柳棉吹又少”的悲伤,也不同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消沉,也不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狂放。正是有了这种处变不惊,旷达洒脱的精神意志,才支撑着作者走过这段狂风暴雨的道路,也走过了坎坷的一生。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遭遇,其实这场风雨并不仅仅是眼前经历过的实实在在的风雨,也暗示着作者刚刚经历过的“政治风雨”,也就是‘乌台诗案’。作者在表达着一种我对风雨如此,对‘乌台诗案’亦是如此,对今后的人生波折更是如此的坚定的内心独白。无论怎样,苏轼都会坚守自己的本心,都会勇敢地面对,不躲避,不彷徨,不害怕,不求饶,因为苏轼明白,这一切都会过去,好的会过去,坏的也终会过去,等到达终点的那一刻回头望去,终归会是一片平静。曾经的风雨也会成为人生路上的笑谈,就让自己面对生活潇洒着,旷达着。苏轼曾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没有忘记自己为国为民谋福利做实事的坚定志向,纵使乌台诗案给了他很大的挫折,也没有让他消沉下去。苏轼的人生就像他写的这首词一样,雨晴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