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生为切入点进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初探
2019-09-10陈肖静王立杰
陈肖静 王立杰
摘要:将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是解决生活垃圾管理的最优手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新一轮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本文旨在探索如何以大学生为切入点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推进,进而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高校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一)分类现状。
历经2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相比于日趋严重的生活垃圾问题,仅仅凭借着政府的力量无法保证很好地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得管理目标,因而有必要借助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力量的加入。借鉴国外成功案例,有效地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者的分类意识是关乎成败的关键所在。多年来,我国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分類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其中的方式下进行的。多以社区居民为主体进行研究,政府作为为主要手段,很少考虑到其他社会群体的影响力量,然而成效并不显著。
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0年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这代表着新一轮的加大力度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即将开展。而培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当我们将家里一个垃圾桶,细分为作用分明的四个垃圾桶或许不难。但要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关于培养居民垃圾分类习惯问题也凸现出来。
(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特点。
高校是社会知识财富的聚集地,是培养新一代社会人的圣地,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殿堂。随着我国高校毛入学率的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俨然已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面对目前的社会困境,高校也应做出回应。
高校大学生作为家里的瞩目之星,同时也是未来社会群体的中坚力量。对于社会而言: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同时也是未来社区的主要居民成员。高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又具有一定的教学性。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而且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生活习惯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因此,在校期间系统性、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对未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家庭而言:随着优生优育观念的提高,大学生已渐渐成为家庭的中心焦点,大学生的观念也会影响到其家庭的观念。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的良好分类习惯可以在假期期间带动其他家庭成员的分类行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现有居民的分类意识,大学生良好的分类习惯也会影响其家庭的分类习惯。
综上,科学合理地提高大学生的分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分类习惯对于现在乃至未来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策建议。
高校是多维的、多元的和动态的,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分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分类习惯要求多渠道、多形式和多方面,使整个观念、动作充斥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校时间,可以通过社团宣传、主题班会、专家公益授课、人文素质学分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试点等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分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具体如下:
社团宣传。高校应鼓励学生自发的组建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社团,其目的在于加强分类意识较强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带动、影响、感染作用。由于该途径属于学生自发式,因此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做贡献。
主题班会。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日常管理的工作者,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辅导员组织开展以生活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班会,能够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
专家公益授课。高校应鼓励研究本方向专业教师、从事社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专业人士开展公益授课。目的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套性通行、完善性、科学性的讲授,同时为学生平时遇到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传递生活垃圾分类的最新动向。
人文素质学分。高校目前是学分制。以学分来强制性约束学生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中,是区别于社会居民的强有力武器。
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在高校内部设立多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同时与社会接轨,如此设计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亲身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分类习惯。
最后,每所大学都应持续跟踪学生对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的表现,获得一手数据,探索出适合本校的以大学生为切入点的生活垃圾分类之路。
三、结语
生活垃圾分类需要社会全员参与,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成员,因此高校与政府、大学生与社区居民同时进行分类推进工作,是关乎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成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志昌.澳大利亚的垃圾分类经验[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4,2:74-76.
[2]贺俏毅,陈松.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C].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9.
[3]张嫄.日本垃圾分类和焚烧发电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3,04:76-81.
[4]路鹏,王桂琴,李海滢等.层次分析法在垃圾分类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环境卫生工程,2012,20(6):1-3.
[5]唐艳冬,杨玉川,王树堂等.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J].环境保护,2014,42(14):70-73.
[6]蒋玉章.我国与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开展情况分析[J].资源与环境,2012.10.
[7]王桂琴,罗一鸣,李国学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优选[J].中国环境科学,2008,28(9):828 – 842.
[8]刘新宪,朱道立.选择与判断—AHP(层次分析法)决策[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9]胡秀仁,城市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收集[J].环境保护,2000,28(8):38-40.
[10]孙晓杰,王洪涛,陆文静.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和分类方式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10):200-202.
[11]王子彦,丁旭,周丹.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问题研究—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J].东北大学学报,2008,10:501-504.
作者简介:
陈肖静(1990.3--),女,汉,河北唐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教育。
王立杰(1988.12--),男,汉,河北唐山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