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民工现状、问题和社会工作介入
2019-09-10施清雯王鑫
施清雯 王鑫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当今中国农民工的现状,分析比较了第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区别。接着提出了农民工的互动性矛盾,从社会认同、社会融入与社会冲突三个方面分析。最后从社会工作介入视角给出处理农民工问题的建议,阐述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的主要内容以及个案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和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互动性矛盾;社会工作
城市的相对齐全的公共设施、便利的生活条件往往让人羡慕,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也就是出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现象,而这种低劳动成本的存在和发展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处理的好有利于社会和谐,处理不好则会使他们被城市边缘化,甚至带来悲剧。
一、中国农民工现状
(一)第一代农民工
随着城市化进程,第一波进城务工的民工我们称为“第一代农民工”,从大量的调查资料中发现,他们中有的人无奈地在贫困线上苦苦煎熬,是社会上的一群不能公平地分享医疗、就业、教育、娱乐等社会保障性的“改革红利”的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报告可以总结出第一代农民工问题处理的几个特点:拖欠工资状况有所改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状况改善不明显、农民工参保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仍较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参保低于东部地区、不同行业的农民工参保水平差异较大。
(二)新生代农民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及其占农民工群体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在其身份上仍然是农民工,但其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进城的目标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态度和期望值等方面与其父辈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继续按照对待第一代农民工的不公正做法对待他们,如人为性社会排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等歧视性的劳动待遇,势必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可能产生更多的对抗行为,很容易引发广泛的社会纠纷和冲突,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全运行。
二、农民工互动性矛盾
农民工的“互动性矛盾”指的是农民工与外界互动的矛盾。我们主要从社会认同、社会融入与社会冲突三个方面入手。社会认同主要是指外在环境对农民工的态度,对农民工的认同程度;社会融入侧重于农民工自身,反映了他们对城市生活、外在环境的融入程度;社会冲突是两者矛盾冲突的升级,往往会因为社会不认同和不融入社会而爆发。
(一)社会认同
1.身份不认同——户籍制度的阻碍
现行户籍制度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配置功能,但也使得农村人口的国民待遇空洞化情形严重,特别是当他们去往城市打工,没有当地户口便享受不到政府财政方面的福利,现行户籍制成为农民工群体享受国家财政保护的屏障,也是城市市民对农民工“市民”身份不认同的一个主要原因。
2.人格尊严不认同——对民工的歧视
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市民许多有偏见观念,将农民工视作“外来人”,认为他们没有权利享受城市的优越条件,在心理上将他们视作异类。职业歧视、教育歧视、人格歧视这些不平等现实的存在,使农民工在心理上产生受歧视感和地位低劣感,这从社会心理上形成了无形的屏障。
(二)社会融入
1.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一般规律
一般而言,来城市时间越长的农民工能结交更多的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评价越高。收入高的农民工社会交往程度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工社会交往程度较高,年龄低的农民工社会交往程度较高,与城里人联姻或希望联姻的农民工社会交往程度也较高。
2.农民工人际交往的差序格局
农民工当初进城务工时本就带着乡土社会的种种痕迹,在農村乡里相邻的社交圈变成了与包工头、工友和市民的交往。他们在城市的交际范围内存在一种差序格局,每天最常见的工友包括包工头一定是处于交际圈核心的部分,而普通城市市民则是泛泛之交或者来往甚少。可以这么说,除去工作上的联系,农民工与外界之间缺乏深入的交往,因此工作交往这种表层性的交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质。人际交往的差序格局往往使农民工因交往范围受限而感到孤单,不能真正地融入城市。
(三)社会冲突
1.文化价值方面的冲突
受我国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教育背景、文化意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这样可能会导致两个群体之间文化价值的冲突。比如城里人的一些言论可能本无恶意,在农民工的解读下有了歧视意味,农民工的生活方式也有可能引起市民的反感和不满。这种文化价值层面的冲突不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容易被忽视,但确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2.交往中涉及具体事宜的冲突
近年来,被频频报道的农民工讨薪事件是农民工对外冲突的一个典型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劳动合同签订问题,工伤事故处理问题,社会保险参保问题等等,这些涉及具体事宜的冲突是农民工社会冲突的外显结果。从农民工自身来说也存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民工为生活所迫可能铤而走险,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这样就会使城市市民对农民工这一群体印象妖魔化,从而加剧两者交往过程中的冲突。
在农民工的互动性矛盾这方面,笔者提出建议:一方面,市民应该承认农民工对于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赋予他们建设美好城市责任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基本诉求;另一方面,农民工自身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城市,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与陌生人交流的本领。只有双方共同努力,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融入程度才会大大提高,社会冲突也将减少。
三、解决措施——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的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机构在介入农民工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农民工的需求,而通过已有文献研究和大量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农民工对于社会工作的需求状况主要体现在家庭生活、健康和精神生活、社会参与、子女教育等方面。我们将这些服务主要地分为八大类型,见表1 :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的主要方法
对于农民工问题可以采用的三大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三种。主要是通过社会工作者与其工作对象进行直接接触,从而产生社会工作服务效果。
个案社会工作通过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工作关系,运用特定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个人或家庭调动其内在和外在的资源,解决生存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对于农民工来说,个体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比较欠缺,走进城市对陌生环境不适应而带来的身份危机以及心理困惑可能使他们感到很茫然、很无助。因此,有必要提供多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促使他们不断开发潜能。
社区社会工作是以整个社区及其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助人服务方法。农民工散落在各个社区,尤其是城乡结合处。当前,随着城市社区的不断发展,农民工的生活管理也逐渐被纳入到社区体系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相关专家或学者,找出农民工和社区居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利用社区资源,制定社区发展计划,为农民工适应社区生活提供便利,并不断提高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社会功能。
小组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群体的组织动员以及群体活动,运用团体动力发挥服务对象的潜能,协助小组成员增进社会功能。对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等问题的解决,最经濟而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互助小组。通过治疗性小组、发展性小组、娱乐性小组等把面对共同问题或者有共同兴趣的农民工聚合在一起,拓展他们的互助网络,促进其互相支持。
四、结语
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农民工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畸形的“民工荒”告诉我们,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不要忘记让农民工也跟着转型。我们应该鼓励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问题,使第二代农民工以及未来还会出现的农民工改变原先第一代农民工的处境,帮助这一群体实现转型。
参考文献:
[1]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06): 82-88+206.
[2]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03):119-132+244.
[3]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6):2-13.
[4]李培林,田丰.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J].社会,2012,32(05):1-24.
[5]刘传江,徐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1):6-10.
[6]许传新.农民工的进城方式与职业流动——两代农民工的比较分析[J].青年研究,2010(03):1-12+94.
[7]关信平.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需要、内容及主要领域[J].学习与实践,2010(04):91-99+142.
[8]王俊恒.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江淮论坛,2012(06):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