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忠孝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2019-09-10王青云曹泽华郑绕雄刘奎杰
王青云 曹泽华 郑绕雄 刘奎杰
摘要:“忠”、“孝”都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伦理范畴。“忠”教人“事君”,“孝”教人“事父”,两千多年来,“忠君”和“孝亲”早已成为衡量个人人格是否健全的最重要的道德标准。[1]作为人伦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一直流传至今,为当代人所推崇。在新时代下,忠孝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对社会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忠孝;传统美德;联系
一、忠孝的内涵
(一)忠的含义
忠,旧时指人们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一种态度。[2]后来逐渐演变为人要忠于君主或国家等诸多含义。现社会虽然没有忠君一说,但把忠君引申为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诚的人,即为品德端正。从来看,忠,刚正不阿,不偏不倚,为正直的品质,又存心居中,以恪守初心为敬。忠表现在竭诚尽责、恪尽职守等多個方面。
(二)孝的含义
孝的本义,是指长辈去世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即指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根本所在。守孝的人,是品德的源头所在。孝字的上半部分是“老”字,下半部分是“子”字整体,意为上下两代人一脉相承,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因而孝者,便是善侍父母的人。孝表现在尊老敬贤、孝敬父母等多个方面。
(三)忠孝的含义及关系
论忠与孝的伦理关系,势必存在对立统一性。当代忠孝美德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忠孝伦理, 使得忠孝观能不断承其内在优势、又能紧随时代步伐,不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从小的方面来看,忠孝关系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或家庭伦理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它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从理论上来说,忠与孝是和谐统一的,在家国一体的观念下,对父母孝顺、对长辈尊敬,对国家竭尽忠诚,也是为忠君爱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从实际问题角度,忠孝往往不能兼得,甚至会发生冲突。倘若事君与侍父不可兼得,那么在面临两难抉择时,即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对于二者的权衡择需遇事者三思而后行。就现代而言,忠孝的统一性尤为突出。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深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相继涌来,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忠孝便是立足社会的首要理论条件,因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并将其发扬光大,用它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社会才能和谐统一,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二、忠孝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
(一)忠孝的道德困境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之说一直延续到当代。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履行一种社会角色责任的人会阻止他同时去履行另一种社会角色责任。这种因职业角色与其他角色冲突而导致的道德困境,不仅是困扰古人的道德难题,而且至今仍在困惑着人们。忠代表的是公共社会领域,孝维护的是家庭私人领域,这种困境大概产生于西周宗法分封制土崩瓦解后,家国一体不再是社会主流,在这种利益共同体逐渐分离的同时,相继产生了社会矛盾。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分层和利益群体,由此也出现了新的道德问题,当公共社会领域与家庭私人领域之间产生矛盾时,在社会道德方面则称之为忠孝冲突,这种困境不仅在二者之间产生冲突,于自身方面还会产生矛盾,例如忠可以分为不同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国家意志等;孝可以根据血缘的亲疏远近,进行个人思维抉择。因此,当公共社会领域与家庭私人领域之间发生冲突时,怎样抉择变成为古今面临的一大道德难题。
(二)社会养老问题
社会养老问题是孝道难以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养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我国是人口大国,新中国成立后人口不断增多,导致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一个家庭负担的养老指数取决于家庭子女的数量、子女经济支付能力、文化教育、陪同时间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新一代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逐渐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劳动力转移。许多人口开始离开发展相对较弱的农村进入城镇打工或从事其他产业,因而大大提高了家庭养老的经济支付能力,与此同时,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代名词相继产生,他们与老人、子女长期时空分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纽带也变得相对松弛,社会养老问题不断突出。
(三)家国观念淡泊
在老一辈人的眼中,家庭是靠血缘为纽带连接起来的共同生命体,他们的乡土观念非常强,靠血缘维系起来的家族能团结一致、共克难关;而在年轻人的心中,他们的家庭观念只局限于父母、夫妻、子女,同时,他们的交际圈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关注事业交往、人际发展和个人喜好,往往自我意识较强,亲属观念淡泊。随着这种模式的发展,我国城乡家庭日趋小型化,由原来的四世同堂转化为现在的三口之家。这种社会思潮使得许多人的爱国情感弱化,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不断发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礼记·大学》中有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3]根源在其心,即观念意识非常重要,它常常会指导一个人的实践行为。家庭和谐紧密、国家繁荣发展是每个人都应尽的责任,每个人都应尊重家庭秩序、热爱祖国,齐心协力。
三、当代忠孝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首先,要对国家和人民忠诚。中国共产党是最先接受新的思想教育、领导我们开辟新的征程的先进组织,在党的引领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主义观指引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党的引领和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不断繁荣富强,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者、发明家、大国工匠、爱岗敬业者等各个阶层的人才,他们在自己岗位上勤勤恳恳,努力付出,符合当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我的梦而不断奋斗。国家发展与我们每个人密不可分,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忠于党和人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4]坚守自己的内心,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
其次,要对长辈尽孝。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若连基本的孝敬父母都做不到,何谈其他?孝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美德,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可。孝多以家庭为单位,以父母亲属为中心展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5]以二者的比喻来告诫我们要懂得感恩的道理。受之于父母养育之恩,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这是孝的寓意所在,孝可以用多种表达来方式,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还表现在精神层面、行为层面,父母亲人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看望、安慰和照顾。孝是一切行为处事的前提,如果孝不存在了,一切伦理道德规范都会失去根基。孝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阐释,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再者,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改造老旧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儒家优秀传统忠孝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儒家经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征程,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持,我们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方面的发展。一个民族的的复兴与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正确的发展观、先进的文化思想,就没有人民的全面发展,忠孝观传承中华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载体,给中国人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创造潛力,五千年来,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着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灵魂,对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忠孝观是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一个时代创造者和文化的传承者,必须要担任起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炼石. 先秦忠孝道德变迁研究[D].南京大学,2015.
[2]黄文彩. 《礼记》伦理美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郭敬东.惟王尽制与惟圣尽伦——朱熹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02):135-141
[4]张晓林.价值观决定政绩观[J].智慧中国,2019(Z1):2-4
[5]江筱祎.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才智, 2014(36):108.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人文社科类)“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与方法研究”,2018年5月,(课题编号:J18RB018)。
作者简介:王青云(1998—),女,山东省淄博人,本科在读,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工程管理系学生,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通讯作者:刘奎杰(1974—),男,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