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统一 内化学生思想道德意识
2019-09-10张朝晖
张朝晖
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新课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信念、习惯;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根据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知、情、行的规律。我认为要想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就要知行统一,内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注重直观中激发情感
《品德与社会》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情感又是架设在认识和行为之间的桥梁。情感随着道德意识而产生和发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必须要始终关注孩子的道德情感,充分发挥情感功能,提高教学整体效应。直觉的情绪是对某种情况的感知而引起的,是通过声音、色彩、图像等形象感知的。我在实践工作中,经常注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的;根據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自己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学生的情感以某种特殊的信息方式接近自己的情感。
具体手段如下:一语言导示法,用教师的语言或借用多媒体图像、故事激情。让学生拿教材上内容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感兴趣的新鲜事例,来作对比分析,教师与学生进行富有情感神韵的聊天,同时借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景与氛围;促学生入情入境,从而达到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二是实物展示法,借助实物的磁性效应以物激情。根据教材内容选定实物展示或做实验,结合校外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产生的情感迁移到课内,推动学生把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意识活动。如教学《方便面的来历》时。首先教师讲清楚“民以食为天”和粮食是宝中之宝的道理。随机出示小麦、大豆、玉米、大米等实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后,再用多媒体画面播放粮食作物到收割过程的录像片。根据粮食生产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一粒粮食一粒汗水来之不易。再组织大家实地观察校内垃圾桶丢弃的食品。同学们一边看到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劳动的艰辛,一边看到的是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惊人浪费,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反差对比形成行为是非的判断。最后组织大家展开 “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大讨论。把学生认识“宝”、体验“宝”、爱护“宝”的活动推向一个高潮。三是音像演示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运用图片、幻灯片、录音、录像以及多媒体课件优化组合,图文并茂,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片插图展示情境。把学生带到一个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把老师在课堂上难以表达的抽象道德,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现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使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不断处于活跃状态,大大调动了释疑、顿悟的心理活动,有效地疏通教学中的疑难点,降低明理的坡度,使学生自然地萌发出真情实感,达到以情促知,初步形成道德意识和一定的判断能力。
二、整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引导在实践活动中感悟
情感和需要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明显的渴求知识的欲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的这个欲望,他们就会产生满意、高兴和愉悦的心情,有利于学生接受道德观念,推动道德行为的实践。如果教师只注重对学生品德规范的简单灌输与行为约束,把学生看成一个被动接受的消极客体,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因循守旧的,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摈弃“法官意识”,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观、演讲、知识竞赛、公益劳动,让学生在讲一讲,动一动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建立道德准则,增强道德免疫力。如《不屈的中国人》这一教学内容,我引导学生开展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系列教育活动。讲爱国之理、育爱国之情、走爱国之路、干爱国之事。系列一:牢记祖国的昨天,继承和发扬井冈山革命传统;系列二:热爱祖国的今天,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系列三:开创祖国美好的明天,学好本领,准备为祖国、家乡建功立业。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祭扫烈士陵园、开展“爱我中华”、“树立革命理想”等读书演讲活动;教育学生不忘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屈辱史,更不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奋斗史,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学习去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使“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综合讨论评价,让学生在思辩中认知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提高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过:“道德判断能力是在判断中得来的,它是在实践中学的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优才优德。”小学生由于自我鉴别能力较差,对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和社会道德现象,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辩中使发展道德思维,让道德经验的积累和道德认识不断升华,明辨是非、区别真伪、分清善恶、情理相融合,才能为行为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习《保护环境》、《劳动创造美》时,跟学生讲解传祥爷爷“宁愿一人脏,换的万家净”的感人事迹后,我们便组织学生一起上街参加创卫清扫大街垃圾、掏污泥等劳动。在劳动中,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当看到清扫后的大街干净舒适,听到市民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赞美,亲身体会了创卫是平凡而高尚的,也理解了劳动的价值,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接着我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运用掌握的道德观念进行道德判断的思讨活动,如:请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父母所从事的社会工作,说说社会上缺少这些行业行不行?还采取心理换位法提出:如果有人对你的父母从事的劳动看不起,你的态度怎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感受,不约而同,没有贵贱之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应受到尊重,尤其是从事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者更要受人尊重。大家还满怀激情地用自己所见所闻的身边事歌颂新时期可爱的人,使这一道德观念内化升华,在幼小的心灵上打下烙印,形成知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