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教学策略
2019-09-10曾竞文
曾竞文
摘要:在童话作品里面,其语言之优美、故事情节之动人,都可以使孩子进入到美好的情境之中,使孩子从中接受更真、更善、更淳的熏陶。虽然很多教师已经总结了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用方法,但是,在童话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重形式、轻思想、教学层次浅等问题。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童话教学实例为依托,从小学生的认知和审美特点出发,总结了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教育
童话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可以给儿童心理成长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怎样提升童话文本教学效果始终都是教育工作者所要进行的重点项目之一。认识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位置、了解童话教学实际工作中易于发生的问题,对于增强童话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对小学童话作品教学的认识
(一)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统计,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共有26篇课文,其中童话为4篇,在该册语文教材课文中占比15.4%;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中共有20篇课文(不包括拼音单元),其中童话为6篇,在该册课文中占比30%。由此可见,童话在小学低年级课本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童话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小学生心理认知特点
儿童很容易在阅读童话时被童话中的故事情节吸引,被其中的美感所打动。在童话中,小动物和植物会像人一样说话、生活,这是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在童话中,许多事物和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符合儿童在特定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特点,儿童更容易通过童话开始对世界的认识。大多数儿童喜欢阅读趣味性浓、浅显易懂的儿童作品。儿童的审美具有趣味性、表面性和直观性的特点,所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课文大多都是以有趣夸张的情节和浅显的对话作为主要内容的。比如《小松鼠找花生果》中描写花生花“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体现了儿童审美心理的直观性特点。也反映了儿童比较浅显的认知方式。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按照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价值判断。
二、小学童话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在童话的教学实践中会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有意识地设计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津津有味地欣赏童话,饶有兴致地讨论童话,将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童话教学课堂。但是,很多语文老师套用这些教学方法时,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源于教师自身的局限性。
(一)重形式,轻思想
如果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匮乏,而一味模仿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取得过显著效果的教学方法,则很容易进入重形式、轻思想的怪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童话教学的过程总,虽然部分教师植入了表演、游戏等环节,却仅为了追求这些表演和游戏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教学最实质的——对儿童审美思维和价值判断的引导,在热热闹闹的教学氛围中却缺乏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这样的课堂里,童话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对儿童的影响就大打折扣了,童话教学的目的很难实现。
(二)想象匮乏、教学层次浅
童话故事总是充满了幻想和夸张的色彩,教师在童话课文的教学中应当从儿童的角度去感受童话的内容。如果局限于成人的视角,用日常认识去理解童话,则教师自身的思维受其思维定式所局限,教师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童话作品的表面,教学中就会阻碍同学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三、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童话栽回到幻想和想象的土壤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挖掘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童话教学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突破口。童话故事是富有幻想和想象力的作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利用想象进入到童话深层意境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思想感情和道理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一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的主旨:初读时的激发兴趣,再读时的感受故事,深读时的大胆创新。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鼓励学生对同一文本再三阅读、了解并揣摩童话所创设的境界中,继而深入理解童话故事的主旨,感悟作者心中的思想情感,领悟生活的真谛。
(二)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童话故事在表述时具有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即在于故事结构完整,并且绝大多数童话故事均遵照事情发展顺序加以描写,同时情节却非常离奇曲折,所以童話便具有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童话故事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还有故事里面所涉及的人物(当然指的是利用拟人手法所写的动物或者植物等)有什么,他(它)们在故事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等。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结构、脉络,掌握故事的情节、顺序,对故事发展过程形成完整的认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在之后的教学中也能迅速抓住故事的结构与发展。经过这个过程,启迪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深化学生对于童话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多元的教学方式
1.创作故事的另一种版本
很多童话的结局可能并非读者所喜欢,难以避免在读者心中造成遗憾,虽然这些遗憾是创作者为了表达主旨刻意安排的。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够通过改写童话锻炼想象力、发展创造力,并且经过教师的因势利导,深刻理解作者的文章用意。
2.为故事编“续集”
好故事读过之后总让人感到意犹未尽。当学生在童话意境中畅游时,一旦故事结束,学生就会不自觉产生一些失落情绪,进而对童话的后续情节产生联想。在教学中,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点,鼓励同学续编故事,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示其创作才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续编可以采取口头表达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书写作文的形式,比如《小马过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同学:“学习这个故事以后,同学们一定变得更聪明了,现在想想如果你是小马,你要妈妈干活,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便可以进行随意续编,在自由创作中,学生可以增强创造力与想象力,这种能力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
3.让生动的画面感成为生动的画面
4.让故事“活”起来
作为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童话深受广大儿童欢迎,因此可以借助这种优势给童话配画,这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这样做能够增强学生在图画艺术表现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童话对于启发小学生智力、提升小学生的审美力和判断力,培养小学生优秀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童话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重视童话内容的开发,还要加强学生对童话的情趣体验,深入挖掘童话内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童话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青.擦亮童话——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人民教育.2011(Z1).
[2]寿永明.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思想[J].教育研究.2007(05).
[3]李宣平.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